年內新成立的基金規模約為410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28萬億元,降幅約為三分之二。
年內成立新基金規模超過300億元的有兩家,分別為招商基金的346億元和華夏基金的321億元。
雖然這兩家新成立的基金規模較大,但是仔細來看,主要來自于個別產品的貢獻。比如招商基金今年新成立的招商添安1年定開和招商同業存單指數7天持有,累計規模超過了250億元。
而年內新成立規模200億~300億元這個區間出現斷檔,不過有6家基金公司發行規模超過百億,分別為中歐基金的178億元、平安基金的162億元、南方基金的134億元、廣發基金的123億元、工銀瑞信的118億元和浦銀安盛的103億元。
這些基金公司同樣存在規模貢獻主要來自于個別幾只產品的情況。值得一提的是,上述8家基金公司累計發行成立的規模為1485億元,占到年內新發規模的36%以上。
不過從目前151家已成立的基金公司及公募管理機構來看,有38家基金公司或管理機構,年內還未有一只新基金成立。
一般而言,新發規模的增長,往往也會帶來總規模持續增長。比如今年以來新發成立規模最多的招商基金和華夏基金,總規模的增長還是比較明顯。
近期中基協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基金管理機構非貨幣公募基金月均規模前20的名單顯示,華夏基金今年一季度非貨幣月均規模為6618.27億元,相比于去年4季度月均5872億元,增長超過700億元;招商基金2021年4季度非貨幣月均規模為4414.99億元,今年一季度非貨幣月均規模為5591.26億元,月均規模增長更是超過1000億元。
不過也有部分基金公司,雖然新發規模不大,但是通過發力存量產品,尤其是固收產品,整體的存量規模卻反而實現了超車。比如天弘基金,今年的新發基金規模不到50億元,但其今年一季度非貨幣月均規模為2950.99億元,首次躋身行業前20名單。
天弘基金在5月23日接受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權益市場大幅下挫,但近期公司“固收+”基金以及短債基金均獲得了資金凈流入。具體到各業務規模,權益類基金規模約900億元,“固收+”基金與純債類基金各約1000億元。
其實如果看過去幾年的表現,天弘基金非貨幣規模的增長已經非常明顯,僅在2021年,天弘基金非貨幣管理規模增長1485.86億元、增幅108.34%;而一直以來被視作其一大短板的權益板塊,今年以來也有比較明顯的貢獻,部分權益類基金也獲得了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凈申購。
再具體到產品方面,一邊是新基金發行持續低迷,但從另一邊來看,部分低風險的存量基金反而獲得了投資者的持續關注,尤其是短債、純債類基金,不僅有著不錯的規模增長,且近期頻頻限制大額申購。
比如近期發行火熱的同業存單基金、短融ETF等,都有著不錯的規模表現,有的甚至都需要按比例配售。
而從今日的公告來看,又有多只短債、純債基金限制大額申購,比如天弘合益、財通資管鴻福短債、財通資管鴻益中短債,均設置了申購的限額。
此外,天弘基金還表示,近期旗下除了一些短債基金保持凈申購,也有短債增強基金出現資金持續凈流入。
在業內人士看來,短債基金屬于穩健型產品,今年以來由于股市回調明顯,“固收+”以及部分含權益類資產的理財產品都出現了回撤,一些穩健型投資者風險偏好更趨保守,轉而尋求整體風險更低的短債類基金。
財通基金羅曉倩5月23日接受采訪時則提醒道,“相較于貨幣基金而言,短債基金在可投范圍、資產久期和杠桿率等方面相對具備更加靈活的操作空間,可以通過適度拉長組合期限、增加信用債投資、提高杠桿率等方式來爭取相對更高的風險收益。不過需要確認的是,短債基金不是穩賺不賠的。持倉債券存在對應的信用風險,也會受到利率波動的影響,不是日日正收益,也會有虧損的時候。”
另據進一步了解,目前市場上的短債基金在收益增強方面,也有不同的做法,有的是以一年期以內的信用債為主,找一些收益相對更高但違約風險又很低的債券。但隨著產品規模的增長,會出現難以買到足夠的這類債券資產,而為了保持產品收益率不會明顯下降,只能通過限制規模的方式來保證收益。
有的則是通過高等級信用債+利率債交易的模式來做增強,在不做資質下沉的前提下通過利率債交易來增強收益。天弘基金趙鼎龍指出,“目前在穩健類資產缺乏、信用違約風險高發的背景下,短債增強策略仍是一個有容量、風險收益特征適中的好策略。”
羅曉倩也表示,“短期看,債市仍有一定博弈空間。具體到操作層面,要嚴控信用風險,優選中高等級信用債做基礎配置,并根據市場變化靈活參與利率債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