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希森薯業”
梁希森的人生充滿矛盾色彩。對此,網友們表示“小時候的偶像”“良心企業家,一路走好”……
梁希森,1955年出生于山東省樂陵市黃夾鎮梁錐村。
他家境極度貧困,曾以乞討為生,13歲時始當學徒打鐵,數年后又只身到外地闖蕩。這些早年磨難,既錘煉了他吃苦耐勞的品性,也埋下了改變命運的種子。
1983年,梁希森拿出積攢下的1萬多元錢和朋友在老家開面粉廠,當年便純收入3、4萬元。當別人見他賺了錢,爭著建面粉廠時,他馬上關閉面粉廠,先后辦起了調料廠、毛巾廠、五金加工廠,最后組成裝修工程隊,進入建筑和房地產領域。
1996年,他帶領施工隊赴北京承接玫瑰園別墅項目,墊資7000萬元完成部分工程,卻因開發商資金鏈斷裂陷入困境。面對風險,梁希森作出了一個也許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抉擇:繼續加大對玫瑰園的投資,直至其資不抵債,然后首先申請財產保全,繼而申請玫瑰園破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參與競買,直接由建筑商轉變為開發商。
之后,恰逢北京市叫停別墅審批,玫瑰園成為稀缺資源,隨著樓市回暖,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成為億萬富豪后,梁希森并沒有繼續在房地產領域繼續大展拳腳,而是回到家鄉開始新農村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的“實驗”。
2001年,他啟動“梁錐新村”改造計劃,投資4200萬元為村民建造聯排別墅,以“舊房換新房”近乎免費的模式讓村民入住現代化社區,同時將騰退的宅基地改建為魯西黃牛養殖基地,吸納村民成為產業工人。此后,他進一步提出“15年投資40億改造黃夾鎮109個村莊”的宏大愿景,試圖通過農業產業化讓農民“變工人、住樓房、拿工資”。盡管這一理想被外界稱為“烏托邦”,但其首創的“企業+村莊+農戶”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實踐樣本。
之后,梁希森再次轉向。他把先后開辦面粉廠、毛巾廠、鋼結構廠、建筑公司、裝修公司、魯西牛業等積累下來的2011年,國家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式通過驗收,中心設在山東省樂陵市許家希森新村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是我國唯一一個落戶農村的國家級工程中心。當年,梁希森推出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新品種“希森3號”。其后,希森4號、5號、6號、7號、8號系列馬鈴薯新品種相繼研發成功。
2021年,在接受媒體時,梁希森曾表示:“我們要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還要讓這雙翅膀越來越硬。我已經6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