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是可能的,就看烏克蘭愿意在領土和主權上妥協多少。”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12日的這番話令烏克蘭以及西方媒體感到震驚。此前,西方一直聲稱要幫助烏克蘭“贏得這場戰爭”,或者“將同俄羅斯戰斗至最后一個烏克蘭人”。然而,近一段時間以來,隨著俄軍在烏克蘭東部地區取得穩步進展,特別是沖突引發全球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飆升及高通脹,并導致美歐國家政府民意支持率越來越低,他們對俄烏沖突的態度開始轉變。不久前美歐曾拋開烏克蘭單獨討論停戰和外交調解的條件。美國總統拜登日前也抱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不聽勸”。對此,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議員普什科夫稱:“許多國家都已經意識到,烏克蘭無法獲勝,他們正在考慮擺脫危機的多種方案。”
“你愿意為和平付出什么代價”
12日,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與芬蘭總統尼尼斯托在赫爾辛基舉行會晤。在會晤后舉行的記者會上,斯托爾滕貝格罕見地表示:“和平是可能的。唯一的問題是,你愿意為和平付出什么代價?在領土上、在獨立和主權上,你愿意為和平做出多少犧牲?”
斯托爾滕貝格沒有明確表示烏克蘭應該接受什么條件。他說,“應該由付出最高代價的那些人來做出判斷”,而北約和西方國家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是為了在最終談判達成協議時“加強其實力”。斯托爾滕貝格在講話中提到了芬蘭在二戰期間把卡累利阿割讓給蘇聯的例子,并將其描述為“芬蘭能夠從二戰走出來、成為獨立主權國家的原因之一”。
此外,斯托爾滕貝格對芬蘭和瑞典申請加入北約的立場也在往后退。他稱,芬蘭和瑞典的安全很重要,但土耳其“提出的安全關切是合理的”。
對于北約秘書長的表態,俄羅斯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議員普什科夫12日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這表明西方在烏克蘭問題上的立場已經發生了“轉變”。俄《消息報》稱,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前議員基瓦當天也稱,北約秘書長的言論表明,西方“正在準備在烏克蘭問題上投降”。
烏克蘭“還能怎么辦”
近些天來,隨著俄軍在烏東地區的戰事取得穩步進展,烏克蘭和西方輿論越來越“消極”。烏克蘭國防部長列茲尼科夫12日接受英國《經濟學人》采訪時稱,由于烏軍損失慘重,基輔將未經訓練的年輕士兵派往前線,他們隨后戰死。他哀嘆:“還能怎么辦?沒人希望他們在那里,但他們終將面臨死亡。”
被認為反俄立場最強硬的立陶宛外長蘭茨貝爾吉斯12日接受美《外交政策》采訪時也稱,(俄烏沖突)前線最近的形勢表明,“打敗”俄羅斯的可能性很小。他說:“我們收到的信息聽起來相當令人失望:俄羅斯人繼續在前進,而烏克蘭人無法保持穩定的接觸線。”他還稱,俄羅斯也在成功應對西方制裁。“如果他們能夠長期承受壓力,這意味著我們處于地緣政治現實非常危險的階段”。
日前,美國總統拜登稱俄烏爆發沖突是“澤連斯基不聽美國警告”。對此,烏克蘭總統辦公室顧問波多利亞克12日反駁稱,烏克蘭抵抗俄羅斯100多天,在這個時候指責烏克蘭是“荒謬”的。澤連斯基的發言人尼基福羅夫也稱,希望美方能夠“澄清”相關言論。
俄幾周內控制頓巴斯?
美聯社稱,隨著戰爭即將進入第四個月,基輔開始擔心“戰爭疲勞”的幽靈可能會“侵蝕西方幫助烏克蘭抵抗俄羅斯的決心”。美歐國內的擔憂也推動他們對烏施壓進行談判,尤其是能源價格飆升給西方民眾的生活造成影響。米蘭智庫ISPI分析師維拉稱:“在尋找制裁俄羅斯的新方法上,西方內部出現了疲勞,尤其是歐盟,一些國家越來越不愿意跟隨制裁。”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11日接受英國《泰晤士報》采訪時稱,西方不應忽視俄羅斯的利益,需要在烏克蘭事件后為俄尋找一席之地,“如果我們不希望俄羅斯成為中國在歐洲的前哨陣地”。意大利學者奧爾西尼12日在電視節目中也稱,西方應向俄羅斯做出讓步,以避免俄烏沖突升級。他說,西方需要停止“玩肌肉”,不要提供能夠打擊俄羅斯人的武器。他說:“我們必須努力尋求外交解決方案。”美國《華盛頓郵報》12日稱,隨著俄羅斯調整戰術,并在烏東以壓倒性的火力對抗烏軍,西方在沖突爆發初期的樂觀情緒“正迅速消退”。目前烏軍根本無法阻止俄軍在頓巴斯地區不可阻擋的前進,西方已經不相信基輔會在與莫斯科的對抗中獲勝。報道引述美國國防部匿名高級官員的話稱,預計俄軍將在幾周內完全控制頓巴斯地區。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13日稱,頓涅茨克民間武裝組織副負責人巴蘇林在當天由俄國防部組織的媒體采訪活動中稱,烏軍失去了離開北頓涅茨克的機會,可能會全部投降。他表示:“昨天,北頓涅茨克與利西昌斯克連接的最后一座橋被炸毀后,北頓涅茨克實際上已被封鎖,那里的烏軍永遠出不去了。他們有兩個出路,要么效仿自己的同事投降,要么死亡。他們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