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人才政策“雙30條”即與,首次發布于2022年。2023年底,優化后的“雙30條”對外公布,至此次優化再升級,已是同一項政策兩年內第三次迭代。
中被頻頻提及。
重擔
從其超常規的人才政策更新頻率與不斷加碼的支持力度看,盡管過去幾年已經交出不錯的成績單,濟南的緊迫感卻絲毫未減。
有觀點直指潛藏危機:“放眼整個北方,人口向長三角、珠三角‘單向失血’的態勢仍未逆轉。”作為我國北方經濟大省、全國第二人口大省的省會城市,濟南顯然無法置身事外。
根據近期公布的各省人口數據,2024年末,廣東全省常住人口1278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4萬人;江蘇常住人口8526萬人,與上年末持平;浙江常住人口6670萬人,比上年末增加43萬人。
同期,山東常住人口10080.17萬人,比上年減少42.8萬人。這意味著,山東成為全國經濟前四強省份中唯一一個人口負增長省份。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山東連續第三年人口負增長。自2022年首度負增長以來,山東過去三年人口規模分別減少7萬人、40萬人、42.8萬人,大幅縮減近90萬人。
仔細梳理數據,這個曾經的生育大省近兩年人口快速下降的原因,不單單只是“生不動了”。
根據當地統計局公布的相關數據測算,過去三年間,山東人口自然增長量分別為-9.45萬人、-22.1萬人、-16.8萬人,機械增長量分別為2.24萬人、-17.7萬人、-26.03萬人。
也就是說,在人口自然增長率整體下降趨勢下,山東人口凈流出規模不斷擴大,進一步加劇了人口流失。短短兩年間人口凈流出超過43萬人,這也引發外界關于山東人口規模將跌破一億的擔憂。
有專家分析,在全國總人口規模連續減少的背景下,廣東常住人口保持穩中有增,不僅得益于相對較高的生育率,還包括對外來人口具有較強的吸引力,人口向廣東聚集的趨勢依然明顯存在。
反觀山東,人口老齡化程度位居全國前列與人口流失急速加劇的雙重“暴擊”,亟待破局。而當“人口爭奪戰”的贏家越來越集中于省會和中心城市,在近年來頻頻發力“強省會”的山東,濟南理應挑起更重的“擔子”。
某種意義上講,這個背靠過億人口大省腹地的省會城市,過去一段時間的人口增勢并未達到預期。
此前山東省委、省政府發布的及,都曾明確提出到2025年濟南常住人口總量預期在1000萬人左右的目標。但目前來看,近50萬人的缺口,很難在僅剩的一年時間里補上。
“對比現有國家中心城市,千萬人口與萬億GDP構成核心指標”,用當地媒體的話說,常住人口破千萬不僅是城市能級的躍升,更是濟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關鍵拼圖。
而眼看兄弟城市青島先一步邁過千萬人口大關,晉級成為全國“雙萬城市”中唯二的非省會城市之一,濟南的“焦慮”也就更加不難理解。
困局
破局的關鍵,在產業與人才。
如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研究員樊杰所言,過去是“人隨產業走”,未來則可能是“產業隨人才走”。城市能否尋求產業與人才高效適配的“最優解”,將是新一輪城市競爭勝負對決的關鍵所在。
這也是濟南近年來一直努力突破的困境。
此前齊魯人才網針對山東高校畢業生的一項調查顯示,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人才競爭決定著畢業生的留存與否,在各項畢業生流動因素中占比分別為21.81%、20.90%和19.74%;只有15.37%的畢業生關心當地人才政策。也就是說,相比一個政策優惠的城市,畢業生更愿意選擇一座配套設施完善且更具發展潛力的城市。
換言之,在政策引導帶來短期效應之外,如何真正留住人才、“人盡其用”才是更重要的課題。
根據當地媒體此前研究,2018-2022屆駐魯高校畢業生市場化就業省內流動從68.21%上升到87.37%,呈現逐年遞增態勢。與此同時,濟南、青島、煙臺人才吸引力較強,分別吸引了24.46%、22.15%、13.57%的2022屆駐魯高校畢業生,共計超過全省6成。
此前曾指出,隨著濟南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與高端裝備、精品鋼與先進材料、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四大主導產業鏈式集群規;l展崛起成勢,高能級的產業發展釋放出大量人才需求。而因為缺少統一開放的產才供需對接平臺,就業信息不對稱、崗位供需不匹配一直是困擾產業發展和人才就業的兩個突出問題,產業鏈與人才鏈難以深度融合。
針對這一痛點,濟南在全國首創覆蓋城市全域人才就業大數據平臺系統——“海右人才就業數智化平臺”,著力打通微就業、靈活就業、大學生精準對接渠道。
此次最新推出的,亦在多處提及“產才融合”。濟南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在回答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最大底氣,產業則決定了城市對人才的長久“引力”。面對日趨激烈的“搶人大戰”,濟南顯然還有更大努力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