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消息,兩市集體低開后早盤走勢分化,滬指漲幅一度擴大至1%,創指一度跌超2%,煤炭、鋰礦、光伏、軍工等板塊漲幅居前。午后三大指數走勢延續分化,滬指探底回升,創指震蕩走低,北向資金尾盤由流出轉為流入,券商板塊走低,房地產板塊盤中走強,次新股持續下行。總體而言,市場情緒趨冷,板塊個股呈普跌態勢,賺錢效應較差。從盤面上看,煤炭、房地產、工業母機板塊漲幅居前,教育、農業、數字貨幣板塊跌幅居前。
分析解讀
上海證券報頭版:A股長期向好的決心信心耐心
主導短期市場的情緒因素往往變幻莫測、陰晴不定。而從中長期來看,當前市場的基本面因素、估值因素等仍是相對有利且穩定的。在市場波動中,投資者要穩住心態,就應領會好決策層對經濟工作、市場運行“穩字當頭”的決心,就應堅定起對資本市場基本面長期向好的信心,就應保持住理性投資、長期投資的耐心。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在經濟發展面臨“三重壓力”的情況下,一段時期以來,決策層和金融監管部門迎接挑戰、防范風險、維護穩定的決心始終堅定如磐。
正視困難、堅定信心。“2022年中國經濟面臨的環境不容樂觀,但中國仍有足夠政策空間支撐經濟穩定增長。”世界銀行中國局局長芮澤日前表示。
從“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到“促消費20條”,到“全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國內大循環,擴內需穩增長方向明確、細化落實;從全面降準,到央行靠前發力加快向中央財政上繳結存利潤,到再貸款等結構性工具頻頻發力,穩健的貨幣政策兼顧內外平衡,激發市場活力;從金融委專題會議要求“積極出臺對市場有利的政策”,到“支持上市公司發展12條”,到“支持公募基金發展16條”,資本市場平穩運行的基礎不斷夯實;從上交所的“服務30條”,到地方、企業推進復工復產,到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大穩崗促就業力度”“進一步打通堵點暢通循環”,疫情對經濟和市場影響可控……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近期密集出臺的政策、文件、舉措彰顯‘穩字當頭’的決心,將對經濟的恢復起到非常強的提振作用。”
中原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鄧淑斌也認為,隨著一系列政策的落地見效,我國經濟將穩中有進,預計在疫情防控攻堅戰取得階段性成果后,短期受到沖擊的經濟將逐步恢復,市場情緒也會改善。
政策面利好的不斷匯集、加力增效,為市場信心“托底”,而市場自身的多方面積極因素也是其穩定運行的“底氣”所在。
資金方面,本周以來,北向資金已由凈賣出轉為凈買入,且近兩日買入力度遞增,其連續多日“深強滬弱”的偏好也在昨日市場反彈中得到驗證,對其他資金的指引作用在增強。再看兩融資金,本周前兩個交易日,融資余額減少規模在230億元至280億元,但融資總額處于近年低位且融資交易額占A股成交額的比例也不高,對市場影響有限。機構認為,目前不會出現2015年“去杠桿”導致的市場流動性危機。
估值方面,研究機構普遍認為目前A股估值較低,具備吸引力。陳靂表示,剔除金融股后,當前上證指數估值水平已接近2018年水平,具備較高的配置價值。鄧淑斌也強調,當前Wind全A市盈率14.5倍,處于歷史最低的10%分位數水平,A股寬基指數的估值和風險偏好分位都已調整到歷史底部,A股已進入“深度價值區間”。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鐘正生則認為,目前A股相對美股無論是看絕對估值還是相對估值,都是占優的。他補充道,美國經濟衰退的風險在增加,至少經濟增速放緩是確定的,若中國經濟能在二季度完成“筑底”,則有助于穩定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和人民幣資產的信心。
從長期視角看,鄧淑斌表示,我國資本市場在市場體系、基礎制度、產品創新、機構投資者隊伍建設、證券監管等方面的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有利于提升對長線資金的吸引力。近期,A股市場的回調可視為短期擾動。“我們有理由堅定信心,樂觀看待A股市場的長期投資價值。”
而在長期向好的大趨勢之中,不可避免地會穿插中短期的起伏波動,各類因子、各種不確定性錯綜復雜,擾動著投資者的情緒。此時,更需要有理性投資、長期投資的耐心,不畏浮云遮眼、不因一葉而障目。這正如播種耕耘,一天的晴雨變化固然會產生一些影響,但就最終的收獲來說,種子、土壤、氣候、環境才是更具決定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