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正式對外發布。
指出,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必須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作為統領“三農”工作的戰略總綱,擺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位置。
明確,到2027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明顯進展。鄉村全面振興取得實質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邁上新臺階。穩產保供能力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4萬億斤,重要農產品保持合理自給水平。
到2035年,農業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鄉村全面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到本世紀中葉,農業強國全面建成。
北京朝來農藝園的工作人員在數字化溫室內進行無土栽培蔬菜品質檢測
促進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全面融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力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具體而言,包括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能力,毫不松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等三方面內容。
本次明確的首要任務即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把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更穩。提出,把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作為頭等大事,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筑牢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物質基礎。
還要求,全領域推進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其中提到,促進數字技術與現代農業全面融合。建立健全天空地一體化農業觀測網絡,完善農業農村統計調查監測體系,建設全領域覆蓋、多層級聯通的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健全涉農數據開發利用機制。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慧農業技術,健全智慧農業標準體系,釋放農業農村數字生產力。實施智慧農業建設工程,推動規模化農場數字化升級,培育鏈條完整、協同聯動的智慧農業集群。
北京綠色設計促進會會長、中國特色鎮發展論壇秘書長、國家行政學院特聘教授薛紅星在接受
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
具體而言,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方面,提出,對此,薛紅星表示,此次重申建設用地指標要求,既是對過往政策的延續,更是通過制度創新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深層次矛盾。其核心在于以土地要素為支點,撬動城鄉資源雙向流動,最終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目標。這表明了中央對鄉村發展的持續關注和支持,彰顯了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別的堅定決心,有利于穩定社會預期,增強市場主體和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信心。
具體而言,重申建設用地指標要求首先可以強化鄉村產業發展支撐。“鄉村產業是鄉村振興的基石,再次強調該指標,能為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產業提供土地保障,吸引更多資金和項目落地農村,促進農村產業興旺,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薛紅星說。
其次,可以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薛紅星表示,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保證一定比例的建設用地指標用于農業農村,是打破城鄉二元土地制度的關鍵舉措,有利于促進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雙向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讓農村獲得與城市平等的發展機會。
再次,可以促進國土空間合理利用。“從國土空間規劃角度看,明確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有助于此外,還有助于保障鄉村建設可持續推進。薛紅星認為,鄉村建設涉及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完善等多個方面,充足的建設用地指標可為鄉村道路、供水供電、教育醫療等設施建設提供空間支持,提升鄉村居民生活品質,推動鄉村建設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城鄉融合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