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京東等百家知名企業的數據庫相繼落戶貴陽,讓這座城市有了“中國數谷”的名片。
與之同時鋪開的,是貴陽通過打造超級樞紐,補齊交通短板,以適配高端產業與機遇的導入。
貴州高鐵線路示意圖 貴陽雖然處于西南幾何中心,但因普鐵線路老化,川渝去往珠三角的火車一度“甩開”了貴陽。此后,貴州搶抓高鐵時代先發優勢,積極爭取經過貴陽的高鐵納入國家規劃,這才使貴陽成為成渝南下大灣區、長三角連接東南亞的十字樞紐。
2014年,貴廣高鐵建成,這是貴陽第一條高鐵,到廣州僅需4小時;2015年,滬昆高鐵貴州東段開通,貴陽到上海實現朝發夕至;2018年,渝貴鐵路解鎖,貴陽2小時直達重慶;2019年,成貴高鐵通車,貴陽加入成都3小時生活圈;2023年,貴陽與南寧間的時空也壓縮至3小時……
此外,貴陽高標準建設了15臺32線的貴陽北站,規模高居全國第八。還將龍洞堡國際機場升級為4E級雙跑道機場,從陸到空打造立體交通樞紐。
在大數據產業與交通基建雙輪驅動下,2010—2020年,貴陽常住人口增加166.44萬人,增量居全國城市前列。產業基礎與交通區位的改善,貴陽又開始第二輪“搶人”。
2021年,貴州明確了“強省會”戰略。雖然很多內陸省份對“強省會”都不陌生,但貴州和貴陽的路線圖格外明確——以“強省會”為主抓手,以新型工業化為主攻點。
除了布局多年的大數據產業,貴陽又盯上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及材料“三大新興產業”,并招引比亞迪、寧德時代、奇瑞等行業龍頭在這里投資布局。
一座城市要吸引人口,核心是創造足夠多的就業,用工作留人。產業布局之外,還有政策配套。也是在2021年,貴陽明確提出“人才興市”戰略,圍繞建設全省人才“蓄水池”的目標,大力實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
引才方面,聚焦高校畢業生、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拓寬引才聚才渠道;
育才方面,實施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培養計劃;
用才方面,注重平臺賦能,持續松綁賦權,建成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省級平臺;
留才方面,圍繞“卡、錢、戶、房、崗”五大要素,及時兌現各類人才津補貼。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方便人才落戶,貴陽出臺了“最寬松”的落戶政策,中專畢業即可落戶,并率先在全國推出戶籍窗口7×24小時辦理服務。
可以說,過去十幾年,貴陽前后兩輪的雙輪驅動,為今日之人口“磁場”奠定了基礎。
“最強輔助”
除了兩輪搶人,貴陽成為人口“磁場”還有一個最強輔助。
近年,在互聯網流量效應下,各色“網紅城市”層出不窮。貴陽憑借富集的自然資源、突出的氣候優勢、有特色的民俗風情等特點,成為保持“長紅”的“網紅城市”之一,在全國的能見度和存在感不斷增強。
前兩年,憑借村超、村BA的原生態,貴州不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游客數量也一度超過傳統旅游大省云南。
就在不久前,憑借“亞洲第一巨幕”,位于貴陽的越界影城成為很多人看的首選,單日票房連續多天在全國影院中“斷層”領先。影院爆火引來外地游客爭相奔赴,順勢帶動貴陽文旅產業,周邊住宿、消費增長達40%以上。
貴陽對此快速反應,貴州省委常委、貴陽市委書記胡忠雄專門主持召開文化傳播與算力渲染座談會,強調要推動文化創新,促進文旅融合,不斷提升城市影響力和競爭力。
即使文旅已被各地卷成“紅海”,貴州依然巧借力,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此外,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貴州發現“天無三日晴”反而成了優勢。近年包括貴陽在內的貴州各市大打“清涼牌”,吸引“氣候游民”,由此又帶火了一批民宿和置業。
文旅加持,不僅帶來流量,為城市聚攏了人氣,也增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為吸引更多人口奠定了基礎。
盡管當下風頭無兩,貴陽這一人口“磁極”也面臨挑戰。早在2021年,就提出,到2025年,城市能級進一步提升,城市常住人口達到700萬人。對比2024年數據,還有將近40萬人的差距,要實現這一目標顯然面臨較大難度。
另一方面,隨著人口增長,城市公共服務也面臨更大壓力。一個典型例子是,貴陽作為一個體量不大的中等省會,卻是全國堵車最嚴重的城市之一。而且更多市民的加入,對城市的教育、醫療也會有更多期待。貴陽可能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應對好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