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圈鮮有這樣的合作。
自雙方官宣合作之日起就持續引爆行業熱議,每一次進展都牽動全產業鏈的神經。
當智能科技巨頭遇上中國汽車工業脊梁,這場合作注定改寫游戲規則。
一邊是以鴻蒙智行重塑智能汽車體驗的華為,用顛覆性技術重新定義人車交互;另一邊是擁有70年造車積淀、累計服務超1億車主、在全產業鏈深耕布局的上汽集團。
兩家車企的握手,不僅關乎兩款產品的誕生,更將重塑智能電動時代的產業格局。
行業熱議的焦點,早已超越“要造什么樣的車”“推出幾款產品”“定價幾何”的層面。這場合作最令人期待的,是兩種基因的深度交融:華為的IPD敏捷開發體系如何激活上汽的組織基因?上汽集團的垂直整合能力怎樣賦能華為的智能化落地?產品定義邏輯如何重置?組織變革中如何形成“打仗能力”?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催生“1+1>3”的化學反應。
戰略共振 雙方啟動新產業范式
“放下架子”,躬身入局,不帶任何保留地做好新品牌和新產品,這是上汽集團方面給予這次合作的態度。
對于合作,上汽集團并不陌生。過往四十年,上汽集團與德美車企有著豐富的合作經驗。這種聚焦優勢資源,美美與共的基因使得上汽集團過往幾十年一直在汽車圈中保持領先。
不過,上汽高管也坦言,過往合資合作的文化使得上汽集團在產品定義能力上有些缺乏,這也是為何上汽集團要與華為合作的原因。
身處車圈龍頭的地位保持反思,且能快速行動和調整,對于如此規模的汽車集團而言,觀念層面的改變,執行層面的落地,需要勇氣,更需要魄力。
而華為的模式,恰恰又是傳統整車企業值得借鑒的。尤其是華為引以為豪的集成產品開發流程IPD和集成產品營銷和銷售流程IPMS。比如,IPD體系的核心是由來自市場、研發、制造等方面的人員組成的跨部門團隊共同管理整個規劃和開發過程。通過IPD管理體系,產品開發會更加關注客戶需求,縮短產品開發周期,降低開發成本,提高產品的穩定性、可生產性、可服務性等。這套體系在華為內部廣泛運用,并被看作是華為成功的關鍵方法論之一。
這種學習不只在組織層面,還體現在人才發展層面。上汽集團一直是中國汽車產業的領軍企業,有著充沛的人才儲備和深厚的行業經驗,如今隨著年輕干部進入上汽與華為項目,進一步適應互聯網文化,也加速了傳統汽車制造思維與數字化、智能化理念的深度融合,也為未來智能出行生態的構建奠定了人才與文化基礎。
由此可見,與華為的合作成為上汽“全力一搏”的重點項目,甚至擔負著顛覆集團固有思維模式、加速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重任。
全產業鏈賦能 智駕平權落地實踐
更重要的是,上汽集團和華為的布局,不單單關乎雙方的未來。往更深度來看,兩者的布局與宏觀環境相貼合。
“智能化”的布局是中國汽車實現引領的關鍵。而上汽集團與華為的布局深刻契合了智能時代浪潮。雙方的合作將成為新的勢能,不僅是對能源轉型戰略的積極響應,更是重塑全球智能電動車行業規則與標準中的重要參與者。
厘清所有的阻礙,確定合作的方向,梳理“牽手”的細節,上汽集團與華為的合作已經在加速落地之中。
今年2月,上汽與華為正式簽約,雙方將在產品定義、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銷售服務等領域展開戰略合作,打造全新新能源智能汽車。得益于上汽集團的產銷規模,上汽集團擁有成熟的供應鏈體系和規;a優勢。
目前,上汽集團旗下有華域汽車、延鋒等成熟的零部件企業,并在孵化零部件企業,接下來還有布局智能底盤業務。過往在全產業鏈的深耕使得上汽集團已經形成了獨一無二的全產業鏈垂直整合能力。
可以說,上汽集團與華為的合作,不僅是產業鏈優勢與技術創新的結合,更是對智能汽車市場的一次深度重構。未來,隨著智能駕駛技術向大眾市場加速滲透,“智駕平權”將加速落地。上汽集團與華為的聯手,既是對市場需求的精準回應,也是對行業發展趨勢的前瞻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