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綠色的紅薯葉子遮住了肥沃的土地,在黃色的土壤下紅薯正不斷汲取著養分。七二五研究所幫扶隊員們在寺院村紅薯試驗田里清理雜草,察看土壤墑情、松軟情況、生長情況等。這塊傾注了他們大量心血的試驗田,寄托著廣大鄉親的增收致富夢。
普薯32、商薯19……試驗田的紅薯品種從河南科技大學引入,有的適合蒸、有的適合烤、有的適合加工粉條。這片30畝地的實驗田,也寄托著寺院村發展紅薯種植的信心。
寺院村村由彪虎溝、四尖地、河東、西坡、南凹 、紙房溝和上韓7個自然村組成,全村有124戶442余人,原來自然條件較差,基礎設施落后,生活條件極為不便。近年來,在脫貧攻堅政策的幫扶下,花果山鄉黨委、政府帶領村民種植香菇大棚,村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少村民依靠香菇種植走上了致富路。
“光靠香菇一個產業還不行,其他產業也要發展起來,我們計劃籌辦一個紅薯粉條加工廠,擴大寺院村紅薯種植的規模和競爭力。”包村領導介紹到,“下一步,我們還將進一步延伸紅薯片、烤紅薯條等紅薯加工鏈,進一步豐富紅薯產品,增加紅薯附加值,讓這一傳承了上千年的紅薯種植傳統在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新作用,帶領更多村民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