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低迷的背景下,ESG市場正面臨“冷熱交加”局面。
一方面,隨著ISSB準則等國際ESG相關政策及指引的不斷升級,對于很多企業而言,ESG正在從“選擇題”變成“必答題”。在當前全球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中,ESG也成為許多企業難得的亮點。
另一方面,投資市場對ESG的熱情似乎正在冷卻。在歐美市場,今年上半年,多個主要市場的ESG股票型基金遭遇資金撤出,顯示出投資者對ESG投資的興趣可能正在減弱。相關數據顯示,截至6月,今年全球ESG股票型基金資金凈撤出規模已達到400億美元,西方“反ESG浪潮”愈演愈烈。
圍繞上述話題,日前,
朱亞明和戴賓圖
對ESG態度分化,國內進一步規范ESG披露
與美國夾雜政治因素反對ESG不同,歐洲對ESG的批評主要源于其存在大量的“漂綠”行為。俄烏戰爭導致歐洲能源價格飆升,一些老牌的石油、天然氣和化工公司迎來了利好。因此,不少歐洲名為綠色可持續主題的基金,卻在暗地里大量買入這些行業公司的股票。
歐盟不得不出臺等法案條例。大量法規的出臺是希望提高投資者對能源轉型、綠色環保、氣候行動等問題的認知,并盡可能地消除“漂綠”風險。這些法案也對在歐盟開展業務的國外企業提出了相關要求。
與歐美,特別是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國內ESG出現了蓬勃發展之勢。在國內更注重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提下,“3060”雙碳目標等具有鮮明可持續發展特征的新戰略助推了ESG在中國的落地。
監管層面,中國政府不斷出臺新的政策,今年上半年,財政部發布了,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出臺了,這些準則和指引的出臺,進一步規范了企業的可持續信息披露行為,為企業落地執行ESG行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除了披露層面,政府還出臺了包括碳排放雙控、碳排放權交易等一系列政策及法律法規,這些政策及法律法規在有效推進地方政府及企業實施節能減排工作的同時,也可以幫助企業有效應對西方國家,特別是歐盟,對于外國企業的ESG要求。
在吸引外資直接投資層面,我們看到ESG仍然是大多數大型境外投資機構在作出投資決策時的重要考量因素,也有很多國際的ESG評級機構會對中國企業的ESG表現進行評價,這些評價都會影響境外投資機構的決策。所以,我們認為目前A股加強ESG披露的規范化是非常正確的決定,這將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的展示企業的ESG績效,回應投資人、評級機構對于企業ESG的披露訴求。
在外資企業投資中國層面,我們看到各行業領先的外資企業,都在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ESG理念,同時,他們對整個產業鏈也有著非常高的ESG要求。
隨著中國不斷加強ESG監管,各個企業不斷踐行ESG工作,各個行業的產業鏈都已經與ESG理念深度融合,構建了合作共贏的ESG生態體系,并形成了中國本土化的ESG特色實踐。這些行動都有助于外資企業提升在華的ESG管理效能。
“漂綠”丑聞頻發,ESG披露如何成為“企業自驅力”?
要將ESG披露從“監管要求”轉變為“企業自驅力”,首先需要讓企業切身意識到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實踐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國際法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于全球化布局的企業而言,遵守這些標準將能夠增強企業的市場準入和競爭力。
此外,企業應優先考慮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以及遵守他們對ESG發展的長期承諾。將企業定位為可持續發展領域的領導者和先行者,不僅能增強企業的投資者關系與客戶關系,促進利益持份者的信任,還能降低聲譽風險,從而助力企業實現長期發展目標。
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企業在制定長期戰略時,應評估其業務活動對環境和氣候產生的影響。澳洲會計師公會2023年ESG調研顯示,亞太地區469名受訪的會計和金融專業人士中有85%表示: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將持續成為未來十年最主要的ESG風險。此外,55%的受訪者認為,氣候變化將顯著影響企業未來十年的戰略決策,受影響領域包括投資、運營和物流等。超過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難以測量和跟蹤ESG表現是企業有效推行ESG實踐的最大阻礙。
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企業,目前僅僅是披露了基礎的ESG報告,而并沒有從一個整體的角度來推進ESG工作,這些企業沒有建立ESG戰略、管理體系、治理架構,也沒有對日常的ESG績效有明確的職責分工和監控,所以他們也沒有能力做高質量的ESG披露。
我們認為,披露只是ESG工作的結果,企業應該更加關注整體過程,打好基礎,搭建成熟的ESG工作推進機制,將ESG真正融入日常生產經營活動中,這樣才能得到更好的ESG結果,自然而然的,這些企業的ESG披露水平也會得到提高。
全球經濟低迷,企業可聚焦ESG關鍵領域
從地域上來說,實際上剛才Dale也分享了,我們看到一個趨勢,就是標準的趨同,特別是在氣候相關的披露標準上。然而,全球也存在顯著的分化。例如,您剛才提到的有反ESG的浪潮,在美國尤其嚴重,因為它被政治化、標簽化,甚至一些ESG投資基金都紛紛改掉它的ESG標簽。但是我們認為,這只是一個“換標簽”的行為,它的核心,以及大趨勢沒有變,ESG的理念在本質上已融入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歐盟將ESG作為其核心競爭力,想在全球樹立標桿,尤其是在所謂“雙重重大性”這一方面引領全球。中國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推動ESG發展的,因為政府,特別是央企、國企,跟ESG的理念是非常契合的——企業發展不能只考慮經濟利益,也必須要考慮其他利益相關者以及社會效益。中國政府通過制定符合本國國情的標準來推動ESG發展,我們在交易所的ESG要求中也看到很多中國特色的內容。在中國政府的推動下,企業也有非常強的動力,而這些企業如果要出海競爭,必須要接軌國際標準。所以,在雙重因素影響下,我們中國的ESG文化會有自己的特點。
此外,企業對可持續發展的長期承諾能夠顯著提升企業形象,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和潛在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