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是法國波爾多大學法學院政治學博士,曾在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做過訪問學者,并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的副所長。
丁一凡對匯率問題、環境保護、國際貿易等領域有著深入的研究,曾發表過有關經濟全球化、歐元、知識經濟、國際金融危機等專著7部,發表過學術論文數十篇。
近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50個基點。這一降息決定將對我國進出口企業產生什么影響?中國的外貿企業該如何應對市場的新變化?
在9月20日于北京舉行的第八屆太和文明論壇國際關系分論壇期間,圍繞上述問題,丁一凡接受了
技術含量高的出口產品不會因人民幣匯率波動而顯著削弱其競爭力
丁一凡 當前,中國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具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尤其是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無論匯率如何波動,美國對這些商品仍有大量需求,因此美元貶值及人民幣升值導致的匯率波動,并不會顯著削弱其出口競爭力。
以新能源汽車為例,我認為,中國電動車行業近年來的高速增長并非源自傳統汽車制造業的推動,而主要是受到互聯網企業和互聯網思維的影響。
我們可以看到,一方面,造車新勢力如蔚來、小鵬等,背后的投資力量多源自互聯網領域,這些企業創始人及投資人具有的互聯網基因促使他們將電動車視為一個智能移動終端,而非單純的交通工具。
另一方面,傳統車企如比亞迪成功進行了轉型,從單一的電動車生產轉向融合更多智能化、互聯網化功能的產品開發。所以,如今的中國電動車被賦予了超越駕駛的基本功能,更像是智能手機在出行領域的延伸,提供了豐富多樣的使用體驗。
相比之下,歐盟和美國雖然也涉足了電動車領域,但并沒有使用互聯網導向的模式造車,因此中國電動車行業憑借制造技術優越性和產品創新性,如智能化、網聯化特點,實現了超越傳統汽車制造的產業升級,產品也因此受到國際市場的高度認可,進一步鞏固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領先地位。
中國和東盟及拉美的產業鏈融合趨勢進一步加強
舉例來說,近年來中國對美直接出口份額有所減少,但中國占全球出口份額卻在提升,其中,中國對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等國的出口上升。認真觀察中國出口貿易這些年的變化,就會發現原材料和半成品通過東南亞國家加工以后,最終依然流轉進入美歐市場。
也就是說,現在中國與東盟互為最大貿易伙伴,但中國對東盟的貿易出口大部分不是最終產品,而是中間產品。這些中間產品在東盟國家經過組裝,又出口到美國或歐洲。
從全球的貿易統計來看,中國對東盟的貿易出口增加,東盟國家對美國的貿易出口也在增加。伴隨著中國企業“出海”提速,中國和東盟以及拉美的產業鏈融合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強。
從宏觀政策層面來看,當前我國央行購入長期債券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緩解債務壓力,促進經濟平穩運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去杠桿”過程中,要始終注意溫和有序,給予經濟一定的緩沖空間,維持好居民的消費能力,防止因失業率上升等因素導致的償債困難,進而影響整體的消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