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注冊制背景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成為監管重點。年內監管層發出超千條處罰信息,強監管信號愈發明確。而在眾多處罰信息中,近半處罰來自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近期,又有多家上市公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監管持續保持高壓態勢。 9公司收證監會立案告知書 7月12日晚間,共有9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稱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對于被立案的原因,公告顯示均為“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其中,ST華鐵公告稱,公司及實際控制人宣瑞國于2023年7月12日收到中國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公司、實際控制人宣瑞國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及實際控制人宣瑞國進行立案調查。 *ST日海發布公告稱,公司于2023年7月12日收到中國證監會對公司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并調查相關情況。 此外,太和水、首開股份、上海鳳凰、 東方園林、興源環境則在7月5日就已被證監會立案。東方園林、興源環境公告顯示,公司于2023年7月12日收到中國證監會下發的《立案告知書》。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2023年7月5日,中國證監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 上述公司在公告中均未說明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的具體事項。而上述事項的進展情況還有待公司進一步披露。 給股民造成損失可依法索賠 隨著全面注冊制啟動,對信息披露要求更加細致,披露質量監管也更為嚴格。今年以來,據不完全統計,監管層累計對A股上市公司下發超千條處罰信息,而其中近半處罰來自信息披露違規,高居榜首。此外,包括警示、記入誠信檔案、責令改正、監管關注函、問詢函等也是處罰類型之一。 可以看到,監管層對信息披露違法違規持續保持高壓態勢。在2022年的20起典型違法案例中,其中9起就涉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值得一提的是,在涉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的案例中, 結果多涉及財務造假、股東侵害上市公司權益等。 在此前舉辦的2023中國上市公司峰會上,中國證監會副主席王建軍表示,要完善全面注冊制下的信息披露制度,強化信息披露一致性監管,提高信息披露質量,打造更加公開、透明、可信的上市公司。懲防結合,從嚴打擊財務造假。強化財務造假案的行刑銜接,加大對“關鍵少數”和中介機構的立體化追責力度,對參與造假的其它主體一并納入打擊追責范圍,打破造假的生態圈。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給股民造成損失的,應依法賠償股民損失。”有從業律師表示,據《刑法》相關規定,提供虛假信息披露的公司,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將對負責人處以有期徒刑或拘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不但是嚴重危害證券市場秩序的行為,更是嚴重侵害股民合法權益的行為。根據《證券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相關規定,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給股民造成損失的,應依法賠償股民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