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銀國際:維持恒安國際(01044)“買入”評級 目標價41.7港元
交銀國際發布研究報告稱,維持恒安國際(01044)“買入”評級,目標價41.7港元。管理層預計紙巾增長最快,衛生巾及紙尿褲恢復正增長。如果成本回落,毛利率可能會在2023年下半年開始恢復。該行預計其成本逆風在去年下半年緩解,利潤率可能在2023年下半年恢復,但疫后紙巾需求潛在下降令人擔憂。
報告中稱,公司2022年的紙巾市場份額有所提升,銷售額同比增長24%,對比維達國際(03331)的同比增長率僅4%,皆因恒安在木漿價格高企的時候仍然采用更優惠的定價策略,而維達在2022年提價4-5次,達雙位數增長。然而公司紙巾經營利潤率則在下半年跌至-2.6%,而維達經營利潤率仍然保持正數(1.2%)。此外還在高利潤類別(衛生巾/紙尿褲)中增長緩慢,去年衛生巾的銷售額和一次性紙尿褲一樣低迷。
大和:維持華潤電力(00836)“持有”評級 目標價降至18港元
大和發布研究報告稱,維持華潤電力(00836)“持有”評級,下調2023-24年每股盈利預測8%至11%,目標價由18.5港元調低2.7%至18港元。
報告中稱,公司對補貼復蘇情況有信心,因沒有收到政府關于削電價或補貼的任何信息。該行認為,此為分析師會議中唯一正面的驚喜,但集團樂觀的評論,可能對可再生能源獨立發電廠更有利,而非集團自身。
該行認為,會議上沒有其他正面驚喜。集團表示目標是維持穩定派息,但無提及分拆華潤新能源于A股上市詳情;另表示將剝離風能及太陽能業務,但保留熱能、水能、綜合能源和能源技術業務。
廣發證券:如何從戰略和戰術層面把握港股“中特估值”投資機會?
廣發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在中國經濟周期性回升過程中,央國企AH溢價隨ROE周期性回升縮窄,港股央國企周期性表現優于A股(能源、石化、建筑、公用事業、交運、鋼鐵、銀行)。高分紅特征對沖美元流動性的波動——港股高分紅(高股利支付率)因子表現和美元指數顯著正相關。同時外資對港股央國企持股比相對較低——22年底國際中介對恒生中資企業指數成分持有占比僅10.3%,也將敏感于內地資金的增持。
中信證券:美聯儲本輪加息周期或已接近尾聲 未來全球資產定價邏輯仍會重回基本面
中信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美聯儲3月議息會議加息25bps,但在中刪除此前“持續加息是合適的”表述。鮑威爾講話立場總體偏鷹,但表示信貸條件收緊或可等同加息。本次點陣圖顯示加息終點利率預測未變,但支持降息人數有所減少,經濟預測顯示美國“滯脹”壓力增加。預計美聯儲本輪加息周期或已接近尾聲,當風險情緒逐步釋放后,未來全球資產定價邏輯仍會重新回歸基本面。
安信國際:維持李寧(02331)“買入”評級 目標價68港元
安信國際發布研究報告稱,維持李寧(02331)“買入”評級,預測2023-25年EPS為1.86/2.27/2.72元,目標價68港元。疫情及高基數影響公司2022年流水表現,雖然收入仍保持穩健增長,但短期盈利承壓。同時加速優質渠道布局,持續提升渠道效率。體育強國是我國一大重要發展戰略,該行持續看好體育用品賽道未來的發展,公司作為行業龍頭,將優先享受行業增長紅利。
報告中稱,在毛利率方面,公司全年同比下降4.6pp至48.4%,主要因為疫情導致終端折扣率加深及采購成本上升。在此影響下,歸母凈利潤同比微增1.3%至40.64億元,凈利率則下降2.1pp至15.7%。隨著消費需求的逐漸回暖,相信公司盈利水平能恢復正常的增長狀態。此外,截至22年末,李寧銷售點(包括李寧核心品牌及李寧YOUNG)共計7603個,全年凈增466個。店鋪總面積實現10%-20%高段增長,平均面積超230平方米。未來公司將持續以大店為核心進行渠道擴張,加快旗艦店等高效大店落地,不斷推進渠道結構優化和效率提升。
興業證券:2023年A股和港股相比美股的勝率更大 港股估值洼地有望修復
興業證券發布研究報告表示,2023年中國權益資產(A股和港股)相比美股的勝率更大。1)首先,美債收益率見頂回落,全球資產定價的錨驅動資金增持“經濟逆勢復蘇”的中國股票。2023年美國乃至全球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美聯儲加息周期進入后期,美債長端收益率下行是大概率。2)其次,人民幣升值可能超預期,中國復蘇成為2023年全球經濟難得的正能量。隨著中國Reopen和穩增長政策不斷出臺,中國經濟復蘇的信號持續加強,這將有利于吸引外資加倉“中國復蘇周期”的確定性趨勢。3)第三,海外因素不是2023年中國股市的核心變量。一方面,美股2023年對中國A股和港股的影響將弱化,隨著美國經濟和美債收益率下行,美股進入熊市后期“殺盈利”磨底階段;另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的中美關系博弈,2018年至今投資者“免疫力”增強。
維持A股2023年的判斷:順勢而為,擁抱新時代的新機遇。2023年中國經濟有望復蘇,A股上市公司整體盈利有望改善,信心有望恢復,“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環境將持續。但是,需要警惕美聯儲加息、地緣政治等外部風險的擾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