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科眼科趕上了港股18A的末班車,成功掛牌上市。兆科眼科是一家資本市場上的新兵,但其創始人、董事會主席李小羿卻是一名醫藥行業的老將。
恒瑞醫藥宣布SHR8028滴眼液新增一項III期臨床試驗申請獲得NMPA批準。SHR8028是一款恒瑞醫藥于2019年引入的干眼癥藥物。與此同時,更多仿制藥也被推向市場。
這帶來了一個隱憂,眼前節疾病包括三大適應癥——近視、干眼癥和老花眼,競爭已如火如荼,眼藥研發企業如何避免陷入“內卷”困境?
對此,李小羿對
王寧利也認為,雖然阿托品滴眼液已經有五六個藥物在排隊,“扎堆”現象肯定存在,但同時也要看到近視等疾病已經上升到公共衛生問題,中國總人群的近視患病率超過50%,約7億人口的規模。因此市場是巨大的,眼科企業應該不懼怕“內卷”。
市場雖然廣闊,但同其他新藥研發的思路一樣,眼藥也要做出差異化。王寧利就提到,以阿托品滴眼液為例,其一早期研究論文早已發表,其二不同濃度并不能作為專利。因此,只能從減輕副作用、舒適度、劑型和生產工藝等方面做出差異化。據了解,兆科眼科的阿托品滴眼液可解決低濃度阿托品的不穩定性,且不含防腐劑,預計保存期超過24個月,在副作用、便利性等層面有創新改良。
而在現有藥物方面,我國的眼藥研發企業也大有可為。
另一眼科藥物代表企業就曾在接受
李小羿也提到了這一點,之所以眼底藥物在國內的整體滲透率很低,是因為現有藥物帶來的巨大治療負擔。“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怎么創新和突破,是國內的眼藥企業需要去做深的”。
據李小羿介紹,近年來眼科領域很多重要突破集中在基因治療上,他相信這種創新療法還將在未來十年大展身手。“一方面,許多遺傳性的眼科疾病與感光細胞有關,基因療法能夠將健康的基因引入到眼底,從而直接對疾病進行治療。另一方面,眼睛周圍環境相對封閉,不大會對外來物質產生免疫反應,這種‘免疫豁免’尤其利于基因治療”。
今年,王寧利還曾公開提到,“目前現行的中的許多藥品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眼部疾病狀況和滿足臨床診療需求,建議調整目錄,納入更多更適應中國眼科疾病變化需求、療效更好、臨床價值更高的眼科用藥并適當調出目錄內已經停產及臨床使用較少、副作用較大的眼科老藥”。
總體言之,國內眼藥的需求龐大,對新藥、好藥的需求更加旺盛,國內研發企業如何跟進滿足當前臨床需求,是眼藥企業的機遇之所在。
現在才是眼科藥物黃金時期:“最重要的任務首先是生存、是現金流”
2017年,年近六旬的李小羿將眼科管線從李氏大藥廠中分拆出來,成立了專門從事眼科藥物開發的子公司——兆科眼科。真正投身眼科藥物研發五年,李小羿說,現在才是眼科藥物的“黃金時期”。
“過去眼科藥物不太受重視,傳統藥企認為這個領域太小,過去近視靠激光手術就解決了,沒有人想到要用藥防控。盤子小的時候,資本也覺得沒有吸引力”,李小羿表示。
長期的忽視或者說重視不足,讓國內的眼藥研發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眼下,國內眼科用藥仍以跨國企業主導,專注眼科的創新藥企數量仍少;以基因治療為代表的創新療法在眼科領域已研發火熱,中國眼科創新療法布局仍少,研發前景也面臨多重挑戰。
根據動脈網的數據,國內重點省、市公立醫院眼科用藥中,進口藥物占比超過了50%。眼科用藥市場的前4名分別是占比25.35%的瑞士諾華、占比14.24%的日本參天、占比6.32%的德國URSAPHARM、占比4.71%的沈陽興齊眼藥。國產眼科企業只占一席。
追趕離不開持續不斷的動力,動力除了來自外部資本,更重要的得靠自己。今年以來,多家新藥企業“一邊研發、一邊受傷”,面對退潮的資本和捉襟見肘的經濟實力,有人選擇停掉還遙遙無期的在研項目,有人收緊開支裹緊棉衣過冬。
在醫藥行業和資本市場都摸爬滾打多年的李小羿坦言已經見慣了這種潮起潮退。“來得快的東西注定去得也快。醫藥行業從來不是一個短平快的行業,這個行業有高有低、有循環。‘路遙才知馬力’,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出這是不是一匹好馬”。
李小羿坦言,上市企業的優勢是可以被資本看到,但資本的支持不會沒完沒了。且不同市場的資本視角是不同的,如美國資本市場會看到一個好的臨床數據或完成不同臨床試驗的節點,給予獎勵。但國內來說,更重要的是看到成果,看這個產品賣得怎么樣。
“對一個企業來說,最重要的任務首先是生存,是盡快有現金流。所以我們一定要有產品可以盡快讓大家看到,這樣才能給自己爭取時間。而做純粹的新藥需要更多時間、更多耐心,更多的是企業要保證自己經得起一些失敗”。
兆科眼科的財務數據顯示,自去年4月上市后,憑借IPO募集資金,目前公司擁有超過20億元現金儲備支持未來2-3年的產品研發。今年上半年,公司研發支出為1.01億元。公司預計,除多個項目進入III期臨床需要增加研發投入外,2022年還將增加銷售和營銷支出,來支持產品商業化的落地。
還沒有產品上市的兆科眼藥也在等待產品商業化“回血”,給自己更多嘗試的底氣。李小羿表示,兆科眼科希望盡快通過自己的商業化實現自身造血循環,讓公司可以自己運轉下去。
“很多事情都是鐘擺效應,最后停留在中間位置。這其實就是大浪淘沙之后回歸理性,對于一些真正去做研發創新的企業,這是好事。估值瘋狂的時候,一家公司融到很多錢的壓力也很大,原本應該做得更扎實的東西去求速度,并不是好事”。
李小羿最后說,“鐘擺反復的過程中,大家應該更清楚地認識到醫藥行業的特性,這樣行業才能健康發展。如果外界對我們抱有不現實的期望,那么很快就會失望,行業也失去了支持,這實際上是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