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石藥集團發布2024年年報,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0.09億元,歸母凈利潤43.28億元,在國內創新藥企中該業績位居前列,但成藥業務面臨新的市場環境挑戰,讓這家老牌藥企遭遇了近10年來首次“營收、凈利潤雙降”。
不過,即便在市場環境調整的壓力下,公司的毛利率依然堅挺。2024年,石藥集團的年度研發費用首次突破50億元,這一數字是5年前的2.6倍,公司預計,截至2028年底將有50余款新藥/新適應癥申報上市。
搭載著剛剛調整完成的、更扁平的組織架構,這家傳統大藥企進入創新轉型的沖刺階段。而在2024年年報中,公司董事會主席再次明確了公司的戰略方向:創新、國際化雙輪驅動,力爭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制藥企業。
2024年之前,石藥集團的收入、凈利潤已經經歷了10多年的連續增長,是國內較早開啟創新轉型的老牌藥企,但面臨市場環境挑戰,公司去年開始經歷業績陣痛。
從治療領域看,藥品集中采購帶來的壓力主要體現在兩款抗腫瘤藥物上。在京津冀“3+N”聯盟藥品集中采購中,津優力和多美素的價格分別下調了約58%和23%,隨著集采結果自2024年3月份起陸續在各地執行,公司抗腫瘤領域的銷售收入同比下滑28.3%。
但從業務板塊看,成藥板塊的收入高達237.36億元,在公司總收入中占比超八成,仍然是石藥集團的基本盤。除了核心品種恩必普穩定增長,近年來,公司新增的多個產品的快速增長,也為公司貢獻了可觀的銷售收入,具體產品包括明復樂、多恩益、多恩達、意舒寧、戈瑞特及恩理維。
與津優力、多美素等上一代創新藥一樣,這些新產品同樣具有鮮明的創新屬性。例如,明復樂是國內首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獲得上市批準的第三代溶栓藥,是首個國產替奈普酶;多恩益是中國首仿的鹽酸伊立替康脂質體注射液;多恩達是全球首個上市的米托蒽醌納米制劑。
與此同時,公司的創新產品還在持續“上線年,石藥集團還有三大重磅產品/新適應癥獲批,分別是明復樂用于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新增適應癥,PD-1單抗恩舒幸用于治療復發性或轉移性宮頸癌,以及用于治療過敏性哮喘和慢性自發性蕁麻疹的首個單抗生物類似藥恩益坦。
此類新適應癥/新產品的獲批進一步平衡了公司在各個治療領域的產品布局,也增加了業績穩健韌性:去年,石藥集團短期業績承壓,但毛利率基本與2023年持平,背后是集團產品的較強競爭力。另外,公司經營活動現金流入同比增加至45.35億元,集團核心業務的造血能力依舊強勁。
2024年,石藥集團研發費用升至51.91億元,同比增長7.5%,占成藥業務收入的21.9%。而在2019年,公司的研發費用為20億元。持續高額投入為創新研發注入了強大動力,支撐眾多項目推進。
目前,石藥集團在研創新藥和創新制劑200余項,其中大分子90余項,小分子60余項,新型制劑50余項,有160余個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Ⅲ期臨床試驗近60項。
自2024年初至今,公司在中國獲得6項創新產品藥品注冊批件;4款創新產品上市申請獲得受理;60項臨床試驗批件;3項突破性治療認定以及10項仿制藥藥品注冊批件。此外,石藥集團在北美地區獲得6項創新藥臨床試驗批件,2項快速通道資格認定。其中,有25項在研藥物首發適應癥和35項新增適應癥獲得臨床試驗批準。
具體來說,DP303c注射液在中國啟動用于治療二線陽性晚期乳腺癌的Ⅲ期臨床試驗;司美格魯肽注射液在中國開展的用于體重管理的Ⅲ期臨床試驗完成全部受試者入組,有望在代謝疾病治療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眾多產品的臨床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如注射用SYS6002治療晚期實體瘤的研究成果在ASCO-GU和ASCO大會展示,提升了公司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而在北美地區,石藥集團的JMT106注射液、SYH2039片等多個創新藥獲得臨床試驗批件,CPO301和CRB-701分別獲得美國FDA授予的快速通道資格。
在這背后,是石藥集團搭建的八大創新研發平臺,涵蓋納米制劑、信使核酸等多個前沿領域;谶@些平臺,公司研發的EGFR ADC、Nectin4 ADC、HER2雙抗、西羅莫司白蛋白制劑等產品多次獲得中國和美國監管機構授予的突破性治療認定和快速通道資格,預計截至2028年底,將有50余款新藥/新適應癥申報上市。
在2024年年報中,石藥集團董事會主席再次明確了公司“創新、國際化”雙輪驅動的戰略定位。而2024年至今,石藥集團BD捷報頻傳。
BD方面,去年9月,石藥集團獲得了康寧杰瑞授權的JSKN003中國市場的開發和商業化權利,該藥物有望為HER2陽性相關腫瘤治療帶來新突破。
在對外許可方面,石藥集團將一款臨床前階段Lp小分子抑制劑的全球權益授權給阿斯利康、將新型甲硫氨酸腺苷轉移酶2A抑制劑的全球權益授權給百濟神州,并將抗體偶聯藥物SYS6005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及商業化權益授權給了Radiance。
這三筆交易帶給公司的收益相當不菲:與阿斯利康的合作中,石藥集團將收取1億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權收取最高3.7億美元的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及最高15.5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里程碑付款;在與百濟神州的合作中,石藥集團將收取總計1.5億美元的預付款,并有權收取最高1.35億美元的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最高15.50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里程碑付款;在與Radiance的合作中,集團將收取總計1500萬美元的首付款,并有權收取最高1.5億美元的潛在開發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10.75億美元的潛在銷售里程碑付款。另外,石藥集團還有希望收取授權產品的分層銷售分成。
而這些合作,也體現著創新轉型的“石藥速度”。一方面,華興證券研報曾在今年2月點評稱,石藥集團首款ADC藥物在2019年10月才進入臨床,但目前已有多款產品推入Ⅲ期階段,且達成BD交易,研發非常迅速。
另一方面,公司授權予阿斯利康和百濟神州的YS2302018和SYH2039均由自主開發的AI小分子藥物設計平臺產出。這意味著當AI技術還在加速賦能醫藥和醫療行業,預期推動產業升級時,石藥集團已經率先摘得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