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鎢新能發布2022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廈鎢新能實現營業收入約143億元,同比增長117.75%;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5.3億元,同比增長112.19%。
此外,上半年正極材料的分化較為明顯,從整個正極材料行業的情況看,三元材料和磷酸鐵鋰出貨量取得了增長,而鈷酸鋰和錳酸鋰出貨量則出現了下降。
業績增長、研發費用翻倍
Wind數據顯示,今年二季度,多只基金對廈鎢新能進行了加倉。廈鎢新能的股價從今年4月底以來也呈現出急速上漲的態勢,由4月26日的最低價56.23元/股,上漲至7月21日的最高價168元/股。
對于上半年業績的增長,廈鎢新能表示:“主要原因系新能源汽車產業需求持續增長,產銷規模增加,盈利大幅提升。”
從廈鎢新能利潤變動上看,營業收入的增長是利潤增長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廈鎢新能的營業收入同比增加約77.34億元,營業總成本同比增加約73.68億元,其中營業成本同比增加約70.88億元。
2022年上半年,廈鎢新能累計鋰離子正極材料銷量為4.02萬噸,同比增長21%。其中,三元材料銷量為2.15萬噸,同比增長91%;鈷酸鋰銷量為1.87萬噸。
“鈷酸鋰方面,受3C消費類市場整體滯漲的影響,整體需求量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公司行業龍頭地位穩定,繼續保持領先地位。”廈鎢新能稱。
而針對NCM三元材料,廈鎢新能稱下游需求增長迅速。“公司最新開發的Ni68系產品在安全性與成本方面具備綜合優勢,且在能量密度方面與NCM811材料持平,綜合表現突出。該材料目前已成功應用到續航里程超過1000公里的電動車上并已在報告期內實現大批量供貨。”廈鎢新能表示。
費用方面,今年上半年,廈鎢新能銷售費用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財務費用有所下降;而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有所增長,相較去年同比增長約73.58%和148.89%。
針對研發進展,廈鎢新能表示,三元材料方面,高電壓項目產品憑借性價比優勢,已通過多個客戶端的產品測試,初期性能已基本滿足客戶要求;高鎳項目產品,通過兩家核心客戶的噸級認證。鈷酸鋰方面,4.5V高電壓鈷酸鋰、4.53V高電壓鈷酸鋰也取得了進展。
“公司積極推進低成本前驅體工藝、高容量前驅體技術等新型前驅體技術以及補鋰技術、鈉離子電池材料等前沿技術的研發與創新。其中鈉電正極材料前驅體及材料開發已完成百公斤級的鈉電材料試生產工作,同時積極布局小粒度產品開發、新轉化技術開發等工作。”廈鎢新能表示。
此外,今年上半年,廈鎢新能的信用減值損失和資產減值損失分別約0.83億元和0.82億元,也對凈利潤造成了一定影響。其中,信用減值損失為應收賬款壞賬損失所導致,資產減值損失為存貨跌價損失及合同履約成本減值損失所導致。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初步統計,今年上半年,中國動力電池出貨量同比增長超150%,出貨量超過200GWh,其中磷酸鐵鋰電池占比56%,三元電池占比44%。
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三元及磷酸鐵鋰材料出貨量同比增長48%和136%。高工產研鋰電研究所稱,鈷酸鋰正極材料由于終端產品銷量的下滑,尤其是手機及平板市場銷量均出現下滑,導致鈷酸鋰出貨量同比下滑20%。錳酸鋰材料由于碳酸鋰材料價格上漲,導致產品價格同比增長超70%,產品競爭力相對于其他材料性價比減弱,進而導致產品出貨大幅下降。
同時,伴隨著下游景氣度提升,廈鎢新能的產能也在不斷擴張。“隨著公司三元材料產品訂單需求的急劇增加及未來發展前景向好,公司現有及在建三元材料產品產能已無法滿足行業發展及下游客戶需求。”廈鎢新能稱。
據廈鎢新能半年報,其年產4萬噸鋰離子電池材料產業化項目的二期1萬噸生產線預計今年下半年投產,三期2萬噸生產線萬噸鋰離子電池材料擴產項目正在進行全過程咨詢公開招標;海璟基地綜合生產車間擴產項目將實現年產1.5萬噸鋰離子正極材料產能,已完成全過程咨詢公開招標;四川雅安磷酸鐵鋰項目也在推進中。
在風險提示中,廈鎢新能表示:“現有正極材料企業亦紛紛擴充產能,市場競爭日趨加劇,影響正極材料的銷售價格和利潤空間。如果未來公司不能繼續保持在技術研發、產品性能、規;a等方面的優勢,快速響應日益增長的客戶需求,滿足客戶持續的降成本要求,公司將面臨正極材料行業市場競爭加劇帶來的對公司發展和盈利方面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