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政策
4月1日起,18項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國家標準正式實施。這批標準涵蓋多個國民經濟重要產業,包括鑄造、有色、化工、建材、礦山、機械、交通、農業、電工電子、食品、廢棄處置等。此批國家標準重點針對以往企業碳排放核算“邊界不清、難以互認”的問題,對“算什么,怎么算”提出統一要求,明確各行業核算邊界、排放源識別、活動數據采集及排放因子選取等規則,為企業精準計算與報告碳排放構建了規范化路徑。
第四屆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2025年全體會議在京召開,圍繞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及碳達峰碳中和決策部署,加強政策與措施建議咨詢,研究謀劃今年重點工作。會議充分肯定2024年工作進展,并提出在2025年重點圍繞應對氣候變化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揮專家委員會多學科、多領域交叉融合優勢,在重大問題咨詢研究、國際智庫交流、強化關鍵行業領域調研等方面開展工作,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積極參與和引領氣候治理提供強有力支撐。
3月31日,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中國北歐可持續發展與創新論壇及航星綠色智慧能源產業生態論壇在北京舉辦,中外專家聚焦綠色低碳等話題,為綠色能源變革積極建言獻策。會上發布了多項重磅成果:國際綠色智慧能源產業創新聯合體揭牌暨生態建設啟動;“EnergyX AI能耀城市能碳智能體”暨“零碳園區”百城計劃發布;綠色智慧能源人工智能硬件研發設計與概念驗證平臺正式揭牌等。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志青在發文表示:在全球綠色投融資普遍收縮之際,中國市場展現出較強的抗跌能力。截至2024年底,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36.6萬億元,同比增長21.7%,增速比各項貸款高14.5個百分點,全年增加6.52萬億元。綠色債券市場也日益成熟,碳金融產品交易活躍,為綠色低碳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中國綠色市場的韌性主要源于三大支柱:政策工具箱持續發力;產業協同效應逐漸顯現;轉型金融破局高碳行業。
ESG國際
歐盟委員會4月1日提出一項法規修訂方案,提議在新的乘用車和廂式貨車二氧化碳減排目標方面,給予歐洲汽車制造商更靈活的排放合規選項。歐委會當天發布的新聞公報說,修訂方案提議的靈活性措施將允許汽車制造商在2025年至2027年內,不按年度審核而是以這3年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來衡量是否達到減排目標。此舉將使車企在個別年份排放超標時,仍可通過其他年份的超額減排來平衡。按現行規定,未能通過年度二氧化碳排放審核的車企將面臨巨額罰款。歐委會表示,修訂后的措施將有助于保障汽車行業在清潔轉型方面的投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