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有所恢復,進出口降幅收窄,居民消費價格由降轉升,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和企業利潤降幅持續收窄,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小幅回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持續回升……隨著經濟政策組合拳效果不斷顯現,我國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在積累、亮點在增多,社會預期進一步好轉。 同時,圍繞“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制定的一系列政策舉措正“蓄力待發”,在相關措施漸次落地及各環節通力協作下,政策合力將愈加有力有效,這都將對提振市場信心和帶動股市穩定產生積極效用。 接受《證券日報》的專家均表示,資本市場的運行穩定也將進一步為經濟恢復向好蓄力,表現在資產價格支持、融資渠道暢通、投資者信心提振等方面,形成實體經濟進一步創新、充實和提升的堅實動力。 經濟預期向好暖意頻傳 從近期披露的多項經濟數據來看,預期向好氛圍愈濃,將為市場信心的恢復、股市的穩定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據國家統計局9月15日發布數據顯示,8月份,主要指標邊際改善,國民經濟恢復向好:生產供給方面,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比7月份加快0.8個百分點;需求方面,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7933億元,同比增長4.6%,比7月份加快2.1個百分點。 “實際上,8月份制造業PMI連續第三個月回升,生產指數從7月份的50.2%大幅上升至51.9%,鋼鐵、 此外,從央行日前披露的金融數據來看,8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1.36萬億元,同比多增868億元;新增社會融資規模3.12萬億元,同比多增6316億元。社融和信貸雙雙回升背后,也深層次反映了經濟供需兩端的恢復。 對于未來經濟趨勢,馮琳表示,預計繼全面降準落地后,接下來穩增長政策會持續加碼,9月份消費、工業生產增速或將延續改善勢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由降轉升”概率較大。初步預計三季度 政信投資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何曉宇在接受《證券日報》時表示,近期公布的各項主要經濟數據顯示我國經濟恢復向好,這有利于降低投資者的擔憂情緒,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其參與股市的積極性,同時為企業營造有力的盈利空間。 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接力 從資本市場層面來看,一系列舉措持續發力,利好頻出。 自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之后,相關部門協同發力,多措并舉有效發揮政策合力。8月27日,資本市場“四箭”齊發,減半征收印花稅;降低融資保證金最低比例、進一步規范股份減持行為;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階段性收緊IPO節奏。9月1日,“北交所深改19條”出爐,證監會發布《關于高質量建設北京證券交易所的意見》,進一步推進北交所穩定發展和改革創新,加快打造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主陣地”系統合力。 從產業層面來看,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為提振市場信心增添動力。近一個月以來,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并印發鋼鐵、石化、機械、汽車、輕工業等十大重點行業的穩增長工作方案,有利于激發工業增長內生動力、進一步推動工業經濟持續回升。此外,超過35個城市宣布推行“認房不用認貸”政策,逐步扭轉房地產市場的預期。 德意志銀行國際私人銀行部亞洲投資策略主管劉佳對《證券日報》表示,多項產業政策的出臺有助于提振投資者信心,尤其是部分科技領域和房地產方面的措施。 不過,政策見效需要一定時間累積。中原證券策略分析師周建華在接受《證券日報》時表示,“認房不用認貸”政策落實后,遏制了銷量下行的局面。接下來,一方面要看國內經濟數據是否持續企穩回升,另一方面要看外資對國內市場預期的改變,若二者均向好,市場有望觸底反彈。 隨著有關政策陸續落地生效,積極因素將不斷匯聚,A股中長期向好的基礎正被不斷夯實,投資價值持續凸顯,市場后續走勢值得期待。 同時,股市的運行穩定也將對宏觀經濟的進一步恢復向好起到促進作用。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表示,股市穩定,可以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更好甄別龍頭企業和夕陽行業,推進科技創新和經濟增長;推動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形成標桿作用和鏈式反應,帶動行業、產業和眾多非上市企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