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杜宇
3月25日晚間,帕瓦股份收到浙江證監局的警示函,直指其2023年年報及2024年多期定期報告存在虛增營業收入、少提存貨跌價準備、虛增在建工程等問題,同時“印章使用管理不規范”,信息披露真實性存疑。這并非帕瓦股份首次被監管“點名”,2024年5月,其就因2023年業績預告與實際凈利潤差異超1.1億元且修正不及時被出具過警示函。
帕瓦股份的財務問題從2024年5月的業績“變臉”開始浮出水面。2024年半年報問詢回復中,子公司碳酸鋰貿易業務會計處理的一致性存疑,進一步暴露其調節收入規模的意圖。2023年業績快報突然補提存貨跌價1.37億元,使全年凈利潤由盈轉虧,盡管該公司解釋為“鎳鈷價格下跌”,但2024年上半年其存貨跌價計提比例高達24.58%,遠超同業均值。這背后究竟是市場因素還是另有隱情?
帕瓦股份的經營質量持續承壓,2023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同比下滑133.7%,2024年上半年繼續錄得-1.14億元。在這種背景下,公司卻逆勢擴產,2023年在建工程同比增38.98%,2024年上半年固定資產增至12.63億元,但產能利用率卻持續低迷,存貨余額飆升。這種操作,讓投資者看不明白。
帕瓦股份的種種財務問題,不僅引發了監管的多次問詢和警示,更引發了市場的信任危機。面對如此困境,帕瓦股份未來何去何從?
筆者認為,帕瓦股份亟需重建市場信任,加強內部治理,規范財務操作,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同時,應審慎評估募投項目效益和資金鏈支撐能力,優化客戶結構,降低對單一客戶的依賴。帕瓦股份的警示函背后,是公司治理、財務規范和市場信任的多重危機。只有正視問題,積極整改,才能撥開迷霧,走向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