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千份一季報出爐 864家公司凈利實現增長
截至4月25日晚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稿時,有999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2021年一季報,其中864家公司報告期內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實現同比增長。同時,已有92家公司發布2021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其中62家預喜,占比達67.39%。
專家:客觀理性看待當前科創板市場活躍度
近日,有自媒體以“科創板日成交額小于5000萬的公司數量占比66.28%”為由,提出“科創板60%的股票已經僵尸”的觀點。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該觀點較為片面,甚至危言聳聽,具有較強的誤導性。
銀保監會:推動小微企業金融供給量增質升
銀保監會網站4月25日消息,銀保監會近日印發《關于2021年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圍繞推動小微企業金融供給總量有效增長,質量、效率、效益明顯提升的總體目標,對銀行保險機構服務小微企業明確了政策要求。
地方經濟首季迎開門紅 區域高質量發展提速
從近日陸續公布的地方經濟“一季報”來看,地方經濟呈現強勁復蘇勢頭。截至4月25日,已有27個省市區公布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GDP同比增速全部達到兩位數,最高的接近60%,跑出經濟恢復的“加速度”。
證券時報
基金持股飆升 市值占比創近十年新高
基金一季報披露完畢,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和在A股流通市值占比繼續攀升,監管部門大力發展權益基金見成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公募基金持股市值5.27萬億元,較2018年年底激增3.75萬億元;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升至8.22%,創下近十年來新高。
工信部發出最后通牒 多款銀行遭點名
近日,工信部官網披露最新一期侵害用戶權益行為的應用軟件()通報,其中廣東省通信管理局通報存在問題的應用軟件名單里,多家銀行在列。工信部等相關部門督促問題在規定時間內落實整改。
ST板塊演繹“摘星脫帽”行情 概念股大幅跑贏市場
4月是A股最忙碌的財報季,上市公司經營業績陸續披露,幾家歡喜幾家愁。除了行業龍頭,ST股也備受關注。在脫星摘帽的預期下,部分ST股率先走出一輪上漲行情。
央行新規今起實施 銀行代收業務不得越矩
4月26日起,央行規范銀行代收業務的新規將正式實施,各類因代收業務不規范導致的“亂扣費”行為迎來嚴控。此前,包括交通銀行(4.930 0.04 0.82%)、招商銀行(53.300 0.69 1.31%)、平安銀行(23.290 0.31 1.35%)等多家銀行,已對相關代收、代扣業務發布優化調整公告。
證券日報
一季度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達2061.4億元
4月25日,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負責人介紹了2021年一季度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情況。一季度,我國對外直接投資2061.4億元,同比增長4.6%,其中,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608.1億元,同比下降4.9%。
中國外匯市場有三大“減震器”
“2020年外匯市場的交易量接近30萬億美元,未來可能更大;從中長期來看,未來中國外匯市場保持平穩運行的基礎仍然穩固。”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在今年一季度外匯收支數據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10+1”格局下數字人民幣試點亮點紛呈 跨區域聯動將進一步實現使用場景將下沉
“目前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有序擴大,應用場景逐步豐富,應用模式持續創新,系統運行總體穩定,初步驗證了數字人民幣在理論政策、技術和業務上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央行宏觀審慎管理局局長李斌日前在央行舉行的2021年第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上表示。
資本市場高質量對外開放新進展:外資開搶證券、期貨牌照
花旗近期宣布,對其全球個人銀行業務進行重組,但不涉及花旗在中國市場的企業和機構客戶業務。同時,積極尋求和評估符合自身優勢和發展特點的新業務機會,包括尋求籌備一家證券公司和一家期貨公司。
上海證券報
銀保監會發文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 重點增加對先進制造業等中長期信貸支持
中國銀保監會近日印發《2021年進一步推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其中明確,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全年要繼續實現增速、戶數的“兩增”目標,其中五家大型銀行要努力實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全年增長30%以上;繼續加大小微企業首貸、續貸、信用貸款投放力度,重點增加對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的中長期信貸支持。
熱點城市調控加碼 嚴格落實“房住不炒”
熱點城市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進一步加碼。上海市房屋管理局昨日宣布,決定從延長認購時間、提前公告信息、規范認購材料、嚴格銷售監管等方面,進一步加強新建商品房銷售秩序監管。
行業呼聲獲得回應 版權局將加大短視頻侵權打擊力度
“精彩合集”“超前劇透”“電影解說”……“短視頻追劇”成了一種時尚。以此為賣點的影視剪輯號充斥各大短視頻平臺,由此也引發了二次創作合法性爭議。
“禁塑令”落地4個月 原材料漲價、企業忙擴產
“禁塑令”落地4個月,記者發現,地方商超、藥店等可降解塑料替“袋”行動中,市場對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激增,企業紛紛宣布投產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