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于上海舉行的“中國網絡開源技術生態峰會”上,中國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專職常委、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專家組組長趙慧玲對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網絡與業務能力技術工作委員會(TC3)在當前信息網絡領域標準的一些重點進行了詳細介紹,其中涉及云網融合、SDNFV、確定性網絡、下一代互聯網、網絡多維智能切片和網絡AI等多個方面。她談到,TC3標準制定重點之一為云邊協同和邊緣計算。云網融合已成為通信基礎設施、新技術基礎設施和算力基礎設施之間的粘合劑,是新基建中新型信息基礎設施的底座。隨著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大視頻的蓬勃發展,現有網絡以及云集中式部署難以滿足新業務需求,通過邊緣計算,使網絡和云隨“業務流”向邊緣遷移成為產業新趨勢。邊緣計算將成為各行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賦能平臺,同時邊緣智能是工業互聯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目前,全球各大標準組織與開源社區正相互影響,共同推動邊緣計算的規范與創新發展。其中,眾多開源項目帶來了統一的EC架構和平臺,構建新型的網絡生態系統,為網絡業務和服務的創新帶來無限可能。趙慧玲介紹到,TC3已經設立了從云邊協同的承載網控制系統架構及技術要求到5G共享邊緣云的研究等在內的十多項標準,其中云網融合標準的立項非;钴S,4月初TC3全會才又剛剛確立了基于云原生的電信網絡總體技術要求等多項技術要求。“原來電信運營商認為主要是提供連接的服務,現在不僅要提供連接服務,還要提供計算服務、安全能力提升以及多維度擴張能力的提升。而算力網絡可以提供多維資源服務化供給,可以擴展網絡的維度。因此,這幾年運營商們在算力領域特別活躍。”據趙慧玲介紹,目前國內首份算力網絡需求與架構研究報告已由三大運營商與華為牽頭,于2021年1月完成,為后續標準化工作奠定了基礎。另外一個和云邊相關的是,設備形態也發生了變化,而這與開源的相關性很強。“邊緣Leaf白盒、固移融合、UPF設計形態、模塊化,讓邊緣的設備能力更加多元化,而且可編程,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能夠根據需求來進行組合。”她說。在云化城域網接入設備白盒化技術要求方面,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聯合發起的定制化開放網絡融合設備,將面向邊緣數據中心的需求,集成計算、存儲、交換、轉發等功能,實現邊緣IDC設備的小型化、集約化、模塊化,支持計算、存儲、網絡等多廠家板塊的即插即用。她表示,基于SDN/NFV技術,白盒設備標準已經在TC3立項推進。同時,她介紹到,TC3行業標準的第二個重點是SDNFV。趙慧玲表示,SD-WAN發展態勢非常好,該技術向企業提供了更高性價比和靈活性的WAN服務,目前SD-WAN正由“WAN優化”向“網+云”整合和“網+應用”整合的方向演進。“SD-WAN的系列標準已經形成了,而面向電信云資源池場景的NFV和SDN協同管理編排工作也在運行中。”“基于確定性網絡技術提供高精準服務,這是我們TC3行業標準的另一個重點。”趙慧玲在會議上談到,“確定性網絡”現在是一個非常大熱的話題。從工業制造、車聯網到智能電網等業務,都明確提出了需要支持確定性業務的傳輸需求。同時,從IEEE、IETF到3GPP,各種標準組織對確定性網絡都有著不同的定義,典型業務需求主要集中在有界的時延和低抖動,極高的可靠性,以及端到端高精度的時間同步等方面。目前TC3在確定性網絡方面已經有時延敏感傳輸協議技術要求、電信網絡的確定性IP網絡設備技術要求等多個新的立項。據介紹,TC3行業標準的第四個重點為下一代互聯網技術SRv6,通過SRv6技術,可以實現業務敏捷開通、管道彈性靈活、網絡平滑演進以及智能運維。“在SRv6的標準化方面,不論從總體技術要求、關鍵技術,到運營和維護的規范標準都已經有了。最近我們剛新增了SRv6方面的近20個新立項,可以說這也是一個熱點。”此外,趙慧玲還介紹了TC3在網絡多維智能切片以及網絡AI能力方面的標準制定工作。她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TC3已經在隨愿網絡、自動化測量和AI用于網絡流量感知分析等領域開展了標準化的工作,其中包括基于SDN/NFV的智能型通信網絡、隨愿網絡的接口技術要求以及基于BGP的端到端隨愿路徑技術要求等多個新立項。她在演講的最后說到,“開源這種生態特別重要,但同時也面臨很多挑戰。從運營商需求的角度出發,怎么提升開源軟件的質量,這是我們特別關注的。在開源生態環境下,大家強調更多的是分享和貢獻,還有提升將來的參與度和廣泛的能力。這種開放我們說了很多年,實際上在開源的環境下,怎么做好其商業模式和利益分配,這是行業面臨的真正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