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我自己,我是一個從業23年的老保險,服務過近3000個客戶,大小賠案經歷過30+個,至少挽救過3個絕望的家庭。干過外勤,也干過內勤。下面我來談談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好多人認為,保險公司就是兩大不賠,這也不賠,那也不賠。其實,用腦子想想就知道,這可能嗎?事實上,遇到申請理賠,最希望能夠順利賠出去的就是保險公司,都知道口碑的重要性,保險公司難道就不明白這個道理嗎?不是的,看看公益事業中,保險公司是最積極的就知道,公司是非常注重自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那些說保險公司就是靠拒賠來贏利從而登頂世界500強的人,我簡直無力吐槽,和他們辯論這樣的問題,感覺會拉低自己的智商,他們可能對世界500強有什么誤解,光保險公司拒賠的那點錢,可能還不夠保險公司一年的廣告費用,這點兒錢就可以登頂世界500強?
從2019年國內人壽保險公司的年度經營報告,我們知道2019年的國內保險獲賠率并不低,達到了98.17%。也就是說,100個理賠申請約2人不到被拒賠,剩下98個人都是獲得賠付的。
一、確實有一小撮人見利忘義、見錢眼開,歪曲夸大保險責任的人。這樣的人,各行各業都有,保險公司也無法幸免,一顆老鼠屎往往就壞了一鍋粥,這些人采用欺騙,誤導的方式銷售保險,有些已經觸犯法律,因此給人們留下惡劣印象,給保險行業帶來極大負面影響。
二、個別保險公司確實存在條款中的“坑”,令人防不勝防,引起大眾厭惡反感。例如某些車險中限定,車主就是駕駛員,如果車子是其他人在開,哪怕是配偶在開,出了車禍,保險公司會以不是“車主在開”為由而拒賠。這種條款讓人防不勝防,看起來保費很便宜,其實保障范圍被限制得很窄。
在某些重疾險當中其實也存在有這樣的隱形的坑,雖然重疾的種類多達150種,甚至達到160種,看上去種類很齊全,但是在給付條件上卻設計得非?量獭
例如規定住院治療多長時間;必須使用了某種特定的治療方法;在某種治療方法上還有治療次數的要求...因此,即便醫院已經確診客戶罹患了某種大病,但是因為不符合給付條件,保險公司還是會因此拒賠。
以上都是保險公司為了讓利率設定,符合其預期的利率,而讓精算師有意設計出來的,這讓踩坑被拒賠的客戶非常反感甚至憤怒——畢竟有些坑,就算是專業代理人都未見得一下就看的出來,何況沒有專業知識的普通客戶。這樣的公司只能說有小聰明,但是缺乏大智慧。好在這樣的情況正在改善,銀保監會也在提醒保險公司不要挖這樣的坑。
我每年一定會遇到3~4個想通過我來騙保的人。我也親眼目睹過在郊縣,那些因為騙保被發現后遭到拒賠,拉了幾車人在保險公司瘋狂打砸,威脅公司員工生命安全的客戶,報警都沒有用。保險公司最后為了能在當地郊縣順利開展業務,不得已賠錢給他們的事情。好在現在這種情況已大有改善,跟我們的法治力度進步有很大關系。
這些騙保的人,他們身體已經病了,才會想到通過騙保的方式來獲得保障。這是一種扭曲的觀念,既然不相信保險,堅決不買保險,為什么在病了之后,又想方設法想通過騙保的方式來獲得保障呢?
這些騙保人一旦被保險公司發現,被拒賠之后,他們往往不思己過,而是懷恨在心,成為了保險公司的鐵桿黑粉,他們在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同鄉中隨時隨地的,始終如一的堅持黑保險公司。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人群也在不斷擴大,從92年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國,到現在快30年了,這個騙保被發現的群體不斷壯大,已經成了不可小覷的一股宣傳力量。
關鍵是由于他們的宣傳對象一般都是自己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同鄉等等,因此人們一般不會去考察騙保人所說內容的真實性,或者就算知道他們是騙保被發現了,也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誰讓保險公司那么有錢呢,騙點錢花花怎么了?
四、社會感染,這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短時間內個人的情緒和行為通過各種傳播渠道呈現爆發式傳遞現象,引起所謂社會熱點。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更喜歡關注一些負面的消息和新聞。中國有句老話: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就很符合人們對壞事的預期心理。
例如今天新聞中有兩條內容:一.我國今年夏糧又獲得豐收;二.18歲少女失聯。毫無疑問,人們對第二條,也就是少女失聯的新聞會更加關注。而夏糧豐收的新聞估計很多人會根本沒有印象。
人們喜歡關注負面新聞,而且喜歡以弱者心態代入,這極易形成網絡暴力,導致保險公司百口莫辯,在這種情況下,保險公司才是真實弱勢的一方。
有業績就是寶,沒有業績就是草。獨自肩扛公司大旗,在市場上拼搏,小心翼翼的維護著公司的信譽,開單就有收入,沒有開單就意味著沒有收入。沒有底薪、沒有醫療、沒有養老。《勞動法》提供給勞動者的保障,在保險代理合同中都完全沒有。
壓力奇大,缺乏安全感、歸屬感,而且,主動上門推銷的方式極易惹人反感,導致社會地位低下。因此這個行業淘汰率高達70%左右,這也是保險公司一直持續不斷增員的原因。離開這個行業的人,大多對這個行業也沒啥好印象,往往留下的一句話就是:殘酷。
其中,第三點和第四點才是保險公司現在口碑低下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黑保險的人說出來的話,被人們以訛傳訛的放大了,就像政治正確一樣——罵保險公司肯定沒錯。還很容易獲得大家的共同認可。
但是詭異的是,盡管保險口碑很差,可是每年的保費依然是不斷上漲的,(國內壽險公司2019年保費收入2.96萬億元,同比增長12.82%,其中新單保費收入1.29萬億,同比增長10.10%,在總業務中的占比為43.38%。)這足以說明,買的人還是越來越多,因為獲賠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是不會被保險黑子誤導的。
其實仔細看看,身邊黑保險的人,有幾個是被保險公司拒賠的人呢?絕大部分是聽信謠言,以訛傳訛——要就是朋友說的,要就是聽別人說的,可是自己卻并沒有經歷過。
《中國人身保險業重大疾病經驗發生率表(2006—2010)》給出了25種重大疾病各年齡的經驗發生率,結合《中國人身保險業經驗生命表(2010—2013)》中的各年齡人口死亡率、各年齡重疾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可以推算出,人的一生得大病的概率為72.18%。事實上,人活得越長,這個比例越大,無限接近于100%。
現在能壽終正寢的老人實在是太少了,大部分老人都是因為大病離世。我父親80歲因為直腸癌去世,我母親83歲因為腦中風去世。只要我們注意一下身邊,就不難發現,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個,甚至是兩個得大病的老人臥病在床,需要我們去照料。還有更多的老人是因為大病離世。
現在大病三高一低的趨勢,分別是,發病率高,治愈率高,治愈費用高,發病年齡越來越低。今天就看到一則新聞,8歲的女孩,竟然發現是肺癌晚期。實在是太讓人感到觸目驚心了。
我23年的從業經歷中,至少挽救了3個絕望的家庭,其中一個印象最深刻的是2000年一個肝癌的賠付案例。
客戶是一個木匠,97年我對門鄰居結婚,請了客戶來做家具。那時候結婚還是時興自己請人做家具,不像現在都是到家具城去購買現成的家具。我跟他閑聊的時候,觸發了他的保險意識,于是買了3份中國人壽的重大疾病保險,當時保費應該是2千塊錢不到。印象深刻的是,他老婆當時極力阻止他購買,但是他很強勢,堅持自己買下了這份保險。
2000年,他因為腹部不適,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是肝癌晚期。人的精神支柱一倒下,看著就像一片秋天的樹葉一樣枯黃。從確診住院到最終去世只過了短短的48天。他的老婆在他住院之后,帶著保單到公司提出理賠申請,公司到醫院核實之后,之后的操作非常人性。
原本條款規定,確診即可獲得2倍保額的給付,最后身故還可獲得一倍保額的給付,也就是總共可以給付3倍的保額。公司在了解到病人恐不久于人世之后,一次性給付了3倍的保額也就是9萬元現金?蛻舻睦掀艓е鴥蓚孩子跪在我面前,要孩子磕頭謝我。我攔住了他們,告訴他們不要謝我,要謝就謝你的老公,孩子的爸爸,他是真的愛你們啊!
那是2000年,9萬元現金還是比較值錢的。在農村,一個寡婦帶兩個孩子,如果沒有這9萬元現金幫她救急,她的日子該過得多么的辛苦。
現在,去各大醫院看看,越是大醫院,越是人滿為患,仔細觀察一下,總能發現每天都有人因為無錢治病,放棄治療,離開醫院。
國家雖然花大力氣,通過職工醫療保險、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和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終于使得醫保全民覆蓋。但是社保醫療只能簡單的保,對于一些小病小災,可以起到不錯的保障作用,但是一旦遇到大病,依然是杯水車薪,保障乏力。此時,商業保險的保障力度就凸顯出來。
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保險行業,實現保費收入3.8萬億元,賠付支出1.2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和10%。
截止到2018年底,中國保險業總資產達到18.3萬億元,較2018年初增加了9.5%。(來源:新華社)
由于暫時沒有找到2019年的數據,這是2018年的數據,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保險賠付支出幫助了千千萬萬個家庭度過了滅頂之災。
綜上,我認為這種“只有社保和車險值得買”的觀念是錯誤的,是被嚴重誤導的一種錯誤觀念。人們應該學會保護自己的資產,保護自己的家庭,在經濟能力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的科學合理的為自己配置好人身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