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很多同事振奮不已,這條一線跨三地的軌道交通線,東起上海虹橋商務區,南至嘉興市區,西至江蘇吳江區,“1小時的交通出行圈”指日可待。
“我時常會慶幸當年選擇嘉善,否則公司發展可能不會這么迅速。”朱向瑩說,“我現在經常會向朋友推薦嘉善,這里就像上海,我們的二期項目位于嘉善經開區,隔一條馬路就是上海,我們在公司點杯奶茶,是從上海送過來的!”
得益于長三角的“同城”生產、生活圈,越來越多的上海人像朱向瑩一樣,成為“長三角人”,在嘉善打造全省開放型經濟的前沿陣地中收獲屬于自己的獲得感。
數據顯示,目前,滬善“雙城”生活、工作的青年人才達到7000余人。近5年來,嘉善累計引進的500多名博士中有75%來自或通過上海引進,其中,柔性引進的博士占總數的70%左右,直接產生的經濟效益超50億元,有力推動了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
面朝大“海”,從“雙城”到“同城”
“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你們接軌上海、接軌杭州,最后,能夠發展生產、推動經濟就是好的結果。”嘉興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高玲慧清楚地記得,2005年4月,她在嘉善擔任縣委書記時,總書記第三次來嘉善調研,對嘉善提出殷殷囑托:嘉善要取長補短,借助上海這個大平臺,更好地融入國際國內經濟大循環。
當年5月8日,嘉善縣委、縣政府出臺歷史上第一份“借力”上海促發展的計劃——《嘉善縣2005年接軌上海行動計劃》,有針對性地梳理出81項重點工作任務。
2019年11月,嘉善被納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成為蘇浙滬皖“四手連彈”一體化篇章里的生動音符。
在習近平的指導和關心下,嘉善錨定“開放興縣”的大思路,摸索出“總部在上海,制造服務在嘉善”的產業協作體系和“創意設計在上海、孵化轉化在嘉善”的合作模式,重點承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外溢轉移。
位于“吳根越角”地帶的嘉善祥符蕩科創綠谷,與中科院上海分院、浙江大學等院校合作共建“長三角智慧綠洲”;嘉善與上海共同建設、總投資380億元的“上海之窗·智慧科學城”推動“產、城、人”等要素在區域內充分融合、流動;作為嘉善首個在滬科技人才飛地項目,嘉善國際創新中心為嘉善導入更多產業資源……
數據是高質量發展最直接的注腳。嘉善外資項目中有90%來自上海;2020年和2021年兩年,嘉善GDP、規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分別為9.1%和19.5%,均列浙江第三,實現了高新技術企業數、科技型中小企業數、規上工業畝均稅收三個翻番,百億投資產業項目、百億產值企業、千億產業三個零的突破。近三年來,嘉善數字經濟連跨5個百億臺階;連續兩年獲浙江科技創新鼎、治水“大禹鼎”。
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不僅是嘉善十多年來久久為功的課題,更已成為嘉興的首位戰略。
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宣布,支持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并上升為國家戰略。
緊接著,嘉興市委市政府立即把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作為嘉興的首位戰略,爭取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占據重要位置,成為浙江省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橋頭堡,爭當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的試驗承載區。
“融入長三角,接軌上海,對嘉興來說,現在更多的是通過資源共享、互通有無、各取所需,在長三角形成1+1+1+1=1的發展共同體,與長三角城市共同創造1+1+1+1>4的效果和福祉。”市長三辦相關負責人告訴
科技創新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核心動力。近三年來,嘉興以G60科創走廊為紐帶,實施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深根計劃”,推動嘉興科技城、嘉善祥符蕩科創綠谷等平臺聯動發展,集聚中電科南湖研究院、南湖實驗室等一大批創新載體。嘉興企業可以到上海的科研機構購買檢測服務,并享受補貼。
民生領域的一體化也在加速。三年來,長三角跨省異地就醫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突破110萬人次,醫;鹬Ц18.76億元;嘉興與上海、杭州等地開展醫療、教育等合作項目394個,“名醫到嘉”項目惠及嘉興市民75萬人次,為群眾節約醫療費用近6億元。此外,三年里嘉興開通跨省毗鄰公交線條,市民卡在長三角城市實現公交互通全覆蓋,包括姚楊公路在內的4條省際斷頭路被打通,居民從上海楓涇鎮至嘉善縣姚莊鎮的出行時間從30分鐘縮短為3分鐘。
得益于資源要素和人才越來越自由流動,嘉興通過新興產業強鏈補鏈、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緊密配合協同合作,帶動新興產業強勢崛起。近三年來,嘉興引進總投資超億美元產業項目276個,實際利用外資104億美元,列全省第三;加大承接上海輻射力度,引進97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加快培育集成電路、新基建等區域性產業集群。
面朝大“海”,從“雙城”到“同城”,一座高質量外資集聚地和長三角核心區全球先進制造業基地正在嘉興崛起。
嘉興“破圈”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提供實踐意義
復旦大學產業與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導 范劍勇:
范劍勇曾作為專家多次來嘉興考察項目,參與產業與區域經濟的“頭腦風暴”,對嘉興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實踐耳熟能詳。
他說,嘉興作為浙江接軌上海的“橋頭堡”,近年來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尤其是與長三角地區周邊城市互動比較頻繁,在發展規劃、金融服務、人才發展、要素流動、民生服務等領域建立了越來越緊密的聯系,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樹立了“嘉興樣本”。
放眼長三角,蘇州工業園區憑借生物醫療產業強勢崛起,寧波慈溪通過強大的財政投入扶持起汽車產業,這些都是長三角城市群競爭中的成功案例。這幾年,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嘉興有了不錯的嘗試,比如嘉善引進了云頂新耀,瞄準生物醫療賽道;桐鄉引進了合眾新能源汽車,瞄準新能源汽車賽道。
接下來,嘉興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城市競爭中繼續“出圈”,必須要在越走越窄的差異化競爭道路上另辟蹊徑,“可以跳出長三角,看一看東莞,東莞毗鄰深圳、廣州,與嘉興毗鄰上海、杭州的情況非常相似。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東莞以先進制造業為根基,在強城之間謀得一席之地。我認為東莞的城市發展有非常值得嘉興思考、學習和借鑒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