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教師這個被稱為燭火的職業,值得我們每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今天,讓我們走進宿遷市湖濱新區皂河鎮王營小學,感受鄉村教師李艷玲“身兼數職”的一天。
“上課起立,老師好,同學們好,請坐。”這是李艷玲在王營小學任教的第30年,提到剛任教時的情景,她仍歷歷在目。
“高中畢業之后,我原來是去皂河電灌站上班的,后來是這個學校的王書紅老師,也是我的老師,她生病了,說不能教了。她放心不下二年級學生,說你能去代課嗎?我一聽,說好啊。”李艷玲說。
當時,李艷玲在皂河電灌站每月工資兩百元,當代課老師卻只有六十塊錢工資。家人朋友都來勸她,可李艷玲仍義無反顧地辭了電灌站的工作。因為她從小就希望當老師:“這是很高尚的職業。”
那個年代,教學條件很艱苦,更別說是村里的小學。“都是一些瓦房,甚至有的還是危房。下雨天漏水,刮風特別冷,甚至有的班級窗戶用的都是塑料布。黑板還是木質的。”李艷玲告訴
就是這樣簡陋的講臺,李艷玲一站就是幾十年。
“我桌子上都是跟學生在一起的畢業合照,從1993年的到現在,幾乎都在。”拿起剛任教那年的合照,上面的每一個人的名字,李艷玲都能叫出來。“這個是王艷麗,這個是蔡淼,這個叫王海平,這個是季瑩,這個是王慧……”
2014年,李艷玲成為皂河鎮第一個獲得江蘇省優秀教育稱號的老師,鎮里多次想調她到鎮上中心小學任教,李艷玲都拒絕了。
“我說我不去了,在這邊也習慣了。感覺老家的孩子都很可愛,我離不開他們。”李艷玲說。
“不管是什么樣的弱勢學科,還是弱勢班級,交到我們李老師手里,通過她的不懈努力,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宿遷市湖濱新區皂河鎮王營小學校長張威說。
“有炒面筋,冬瓜燒肉,還有咸菜。不能炒太辣,還要考慮到營養健康。”上完第一節課,李艷玲到學校食堂清洗早上買來的菜,變身廚師。學校的食堂,其實都是幾個老師每天搭伙做飯。學校留守兒童較多,有些家離得比較遠的孩子中午不回家,就和老師們一起吃。
“每天一個葷菜兩個素菜,肉啊、雞啊,有時還搭配一點咸菜。教他們能做的事情要自己做,在生活上去關心他們。孩子要到學校如果說心情不好了,就問他們什么情況,要是生病了就帶到診所看病。他們沒人疼,我們就多疼疼他們,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孩子。”李艷玲說。
學生王曉彤眼里的李老師平時很溫柔:“像我們的媽媽一樣,對我們都很好。”
對于一些家住得比較遠或者是家里人沒法來接的學生,李艷玲還會變身“代駕”,送孩子回家。徐玉軒家離學校5里路,家中只有爺爺奶奶,腿腳都不太方便。徐玉軒的姐姐曾經也是李艷玲的學生,李艷玲經常送姐姐回家,現在又輪到了送弟弟。
“俺家這幾個孩子她都教過的。她好,脾氣都很好,小孩都是當自家小孩一樣。”家長陳邦英說。
如今,這所“村小”只剩下70名學生。李艷玲卻說,哪怕只有一個學生,她也要站好這三尺講臺。
“不管有多少學生,只要這個學校存在一天,我就在這個學校教一天。把他們培養好,讓他們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讓他們以后飛得更高,飛得更遠。”李艷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