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福建省僑聯指導,廈門國際銀行、集友銀行、澳門國際銀行主辦的“高舉華僑金融旗幟,大力弘揚嘉庚精神”第一屆華僑金融論壇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廈門一直在開放創新中蓬勃發展,取得了卓越成就。
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的事跡更是廈門歷史中重要的一筆。今年是陳嘉庚先生誕辰150周年,作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典范,陳嘉庚先生一生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奮斗不息、鞠躬盡瘁。
此次論壇,政府部門代表、知名僑商僑企、著名專家學者、金融單位代表等200余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創新華僑金融服務模式和體系,為金融市場國際化進程貢獻一份力量,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高端對話環節,在廈門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朱孟楠的精彩主持下,多位專家和業界人士就“金融賦能華僑,共促開放大局”進行深入討論,對如何厚植華僑金融土壤,打造新時代華僑金融樣本建言獻策。
華僑華人高度認可陳嘉庚倡辦的集友銀行
為了能夠支撐集美學校的辦學,陳嘉庚先生于1943年在福建臨時省會永安倡辦集友銀行,廣泛吸收僑匯,暢通僑資回國渠道,便利僑資內移以支援祖國抗戰,迄今已經超過了80年的歷史。
“集友銀行有良好的基因。為什么香港那么多銀行我都不找,而找集友銀行,因為我們有一句話,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這是人生喜事的兩種。像我們從廈門去香港,廈門是故鄉,香港是他鄉,我們在他鄉能夠找到一家由家鄉僑領陳嘉庚先生倡辦的銀行,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和信任感。”金日集團董事長李仲樹說道。
李仲樹曾是廈門同安的一名鄉村醫生,在上世紀70年代赴香港闖蕩,創立了金日集團。顯然,作為集友銀行的老客戶,李仲樹高度認可集友銀行。
2017年,集友銀行完成股權交割,正式成為廈門國際銀行一員,回歸福建。
“像集友銀行這樣僑資背景的銀行,往往更容易被華僑華人選擇,更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和認同感。”“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香港中心董事、中銀香港原總裁岳毅表示。
同時,岳毅認為,華人華僑是推進各類共建“一帶一路”項目的理想合作伙伴。
“華人華僑普遍有著赤誠的愛國情懷,他們在駐在國擁有雄厚的實力,也非常熟悉駐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所以是參與和投資各類共建‘一帶一路’項目的一個理想的合作伙伴,也是推進‘一帶一路’共建的一個關鍵抓手。”岳毅表示。
對此,廈門國際銀行副行長兼集友銀行行政總裁鄭威也有類似的看法。
“全球約有6000萬的華僑,福建華僑約1600萬,大部分華僑實際上分布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可以說推廣華僑金融是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做好的重要路徑。”鄭威表示。
同時,鄭威認為,華人華僑對于銀行業也屬于優質的客戶群體。
“華僑普遍愛國愛家,同時也非常忠誠,他們選擇一家銀行合作后,往往會把自己的企業和銀行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互利互助,共同發展。”鄭威表示。
廈門國際銀行三地機構與華人華僑三重契合
香港中國金融協會副主席、伯瑞財富咨詢創始合伙人浦永灝指出,金融業依賴于企業而存在,恰如毛之于皮。若無實體經濟及廣大民眾的支持,金融業將無法生存。反之,金融業的興衰亦與企業的狀況緊密相連,當企業發展良好時,金融業自然也會隨之繁榮。
顯然,將客戶放在頭等重要位置的銀行才能夠走得更遠。
澳門國際銀行董事長黃來志表示,廈門國際銀行三地機構跟華僑金融有三個契合,區域重合、基因吻合和產品結合。
“比如基因吻合,我們三家機構都由華僑創辦,產品契合度非常高,在跨境金融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為“走出去”和“引進來”提供有力支持。”黃來志稱。
黃來志也建議,金融機構可以為華僑金融提供差異化的服務安排,同時希望金融監管能夠在華僑金融的政策準入和審批等方面給予一定的便利。
展望未來,鄭威認為,廈門國際銀行牽頭制定的華僑金融服務團體標準意義非常重大。鄭威稱,將華僑金融服務與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完美地結合起來,將成為一種發展方向。
文/袁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