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季度基礎市場回暖中,第三方基金代銷機構無論在權益類基金,還是非貨保有量規模上都出現了明顯增長。
中基協數據顯示,以前50強機構數據為例,目前基金代銷市場仍是銀行一家獨大,權益類基金市場保有量占比53%,非貨占比49%;第三方次之,權益27%,非貨35%。
券商機構在財富管理布局發力下,也出現了明顯增長,在一季度中權益保有量環比增長2.4%,非貨增長1.6%,但相比同期第三方基金代銷機構3.4%、6.6%的增幅,仍然相形見絀。
“由于第三方基金代銷機構普通投資者較多,在流量加持下,市場關注度也較高,基礎市場的回暖,也會帶動該類機構保有量規模的快速增長。同時,券商雖然發力基金銷售業務不是很早,但由于市場基數低、客戶風險偏好相對較高,在權益類基金回暖中,也會明顯受益。”一位頭部券商分析人士稱。
從一季度權益類基金保有量增長情況看,除了頭部券商中信證券下跌108億外,國信證券一季度權益類保有量新增59億元,位居前列;華泰證券新增56億元,位居其次;海通證券、中金財富、東方財富等多家券商也出現了明顯增長。
“券商一哥”中信證券的權益保有量規模下滑,讓權益保有量“一哥”爭奪戰再生懸念。
從近三年中信證券與華泰證券權益類基金保有量規模對比看,早在2021年初,中信證券還以1298億元,超出750多億元的絕對優勢領先。隨著2021年度權益類基金的火爆,兩家機構的權益保有量規模差距不斷收窄,并在2021年1-3季度,華泰證券反超中信證券。在2022年底,依靠中信集團和中信銀行、理財子的協同,以及內部競賽考核的優勢,中信證券權益類基金規模沖高到1417億元,再次奪回“一哥”寶座,保有量規模還創下保有量數據公布以來的歷史新高。
不過,在今年一季度市場中,中信證券的權益類基金保有量規模再度收窄,目前權益保有量1309億元,相對華泰證券僅有27億元的微弱優勢,“一哥”的爭奪戰仍然膠著。
第三方機構的表現可圈可點,天天基金、螞蟻基金一季度權益類基金保有量規模增長都超過了百億體量,騰安基金、盈米基金等多家機構也都超過20億元,權益類基金保有量出現了明顯增長。
非貨保有量增幅看,京東肯特瑞、騰安基金等,也分別出現了38%、13%的規模增幅,同樣位居行業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