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半年,擔任北部灣財險臨時負責人的王建偉順利“轉正”。 6月28日,北部灣財險發布一則重大事項報告表示,經公司第二屆董事會第三十四次會議決議,并報銀保監會任職資格核準,于2022年6月21日聘任王建偉為總經理,任期至2024年12月31日,同時免去王建偉臨時負責人職務。 王建偉是通過市場招聘進入北部灣財險,今年1月6日,北部灣財險發布公告,指定擬任總經理王建偉為臨時負責人,待其正式取得監管部門任職資格核準批復后正式聘任。 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市場化招聘引入新的管理力量,可以重塑企業的文化與經營風格,并減少內部復雜人事關系的干擾,提升管理效率。也更容易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強化對高管層的考核,控制公司的經營成本,提升經營管理效率。 市場化人事改革 資料顯示,北部灣財險成立于2013年,注冊資本15億元,為廣西省法人保險機構,64%的股權由國資持有,其中20%股權由廣西金融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從經營狀況來看,北部灣財險的保費收入從2013年3.27億增長至2021年的36億元。雖然保費規模在增長,但其凈利潤波動卻較大。成立前三年,北部灣財險持續虧損,虧損金額分別為1.71億元、1.73億元、0.97億元。直到2016年,該公司進入盈利,2016-2020年,北部灣保險分別實現凈利潤0.45億元、0.8億元、1億元、0.05億元、1.06億元。 不過,進入2021年,北部灣財險陡然陷入虧損,凈利潤為-1.6億元。2021年一季度,該公司實現保險業務收入8.4億元,實現凈利潤-0.95億元。另外,作為監管重點考核的指標,北部灣財險的償付能力充足率自成立以來也呈持續下降的趨勢,今年一季度,該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73.14%,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14.6%。 李文中向本報記者表示:“對于一些長期發展停滯甚至陷入困境的中小險企來說,可以嘗試社會招聘選擇高管人員,引入新的高管給公司帶來一些新東西幫助公司尋找和確立新發展方向與路徑。” 事實上,近兩年,北部灣財險也一直在提倡市場化人事改革。2021年7月,北部灣財險的上級機構廣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煉到北部灣財險調研時,曾提出要加快推進機構人事改革,堅持市場化原則,建立健全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落實經營層契約化管理制度,大力挖掘、培養優秀人才,著力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對于公開市場化招聘高管,監管層面也持支持的態度。去年6月銀保監會發布的《銀行保險機構公司治理準則》指出,鼓勵銀行保險機構采用市場化選聘機制,以公開、透明的方式選聘高級管理人員,持續提升高級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業務水平。 去年11月2日,北部灣保險發布高層招聘公告,招聘總經理1人、副總經理3人。作為統籌公司經營業務的“一把手”,北部灣財險對總經理人選也提出了專業性的要求。例如,具有金融工作經歷8年以上或者經濟工作經歷10年以上,具有擔任保險公司省級分公司總經理以上職務高級管理人員5年以上或擔任保險公司部門主要負責人5年以上等條件。 另外,北部灣財險還在招聘信息中特別指出,應具有履行崗位職責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熟悉國家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和保險行業情況;熟悉現代保險公司經營管理,對中小財產險保險公司戰略目標、實現路徑、關鍵控制要素等有深刻認識和把握,對財產險市場發展有清晰研判。 后通過兩個月的公開招聘,最終指定王建偉為擬任總經理并擔任公司臨時負責人。從王建偉的履歷來看,其出生于1971年9月,博士研究室,曾任華安財險副總裁兼浙江分公司總經理、中民瀚丞保險經紀公司副總經理等職務。 如今得到正式聘任的王建偉,將帶領北部灣財險開創怎樣的新局面,尚待時間考驗。 增資遭問詢后擱置 去年11月,北部灣財險的關聯法人機構中恒集團曾發布公告稱,北部灣財險擬于近期籌備增資擴股事項,擬增發3億股股份,將注冊資本由15億元增加至18億元。中恒集團擬以出資金額不超過人民幣4.5億元,認購數量不超過3億股參與北部灣財險本次增資擴股計劃。 按照上限3億股計算,若增資成功,中恒集團將持有北部灣財險16.66%股權,成為北部灣財險的并列第一大股東。 對于增資資金用途,彼時,中恒集團在公告中明確披露,將用于提升北部灣財險償付能力、承保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服務北部灣財險新增業務和傳統業務轉型業務發展以及省外機構鋪設發展的資本需求。同時提升北部灣財險公司金融科技賦能水平,加快向數字化商業模式轉型升級,構建北部灣財險數字化核心競爭力。 中恒集團還表示,北部灣財險資本實力增強后可以為其帶來規模與效益方面的突破性發展,實現股東投資價值最大化。 不過,鑒于中恒集團主營業務為醫藥制造,而北部灣財險為財產保險公司,兩者行業差異較大,且近幾年中恒集團參與多項關聯企業非公開發行及設立基金等,關聯交易較為頻繁。中恒集團在遭到上交所的犀利問詢后,放棄了對北部灣財險的增資。 李文中告訴本報記者,按照中恒集團的說法,計劃增資北部灣財險是一項基于公司股東利益考慮的重要的投資計劃。但是,由于北部灣財險多年來經營業績不佳,本身與中恒集團業行業差異較大,且存在大量關聯交易,因此上交所問詢其此項關聯投資是否存在利益輸送以及實際投資效果。結果,在上交所的問詢之下中恒集團終止了增資計劃。這本身就說明中恒集團難以充分解釋投資的合理性。 雖然中恒集團認為,保險作為醫、藥、患關系鏈中的重要紐帶,與醫藥、健康管理的融合度越來越深,成為中國特色醫療養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投資入股北部灣財險,可實現跨產業資源整合,加快構建以人群健康為中心的產品創新、健康服務提升產業生態鏈,賦能中恒集團醫藥大健康戰略可持續發展。 但在李文中看來,正如上交所問詢的一樣,兩者行業差異較大,如果非要說有什么業務協同,那主要應該是中恒集團能夠為北部灣財險醫療險理賠的成本和風險控制提供幫助,但是北部灣財險公司只能經營短期醫療保險業務,規模有限,因此業務協同效果也不會太明顯。 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云亦曾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醫藥制造非要與保險業務相聯系,一方面是企業自身的人身及財產相關的保險業務,例如員工的醫療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企業財產的財產保險以及產品的責任保險等業務;另一方面是財險公司的醫療健康險業務可能涉及相關的醫藥產品。不過,總體來說,中恒集團作為客戶為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業務量相對于其全部業務而言,應該相當有限。廣投集團還是國富人壽的股東,其職員投保壽險公司的人身險業務可能保費收入更多。中恒集團為北部灣財險的醫療健康險客戶提供醫藥產品則更是有限。” (來源: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