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河航運時代,中部大省們紛紛定下“通江達海”的目標。
先是河南提出,要“推進中部便捷出海水運大通道建設”“積極推進賈魯河通航工程”,再者,湖南就進行公開招標,進入項目前期工作階段。
最近一個是湖北,舉行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推進大會,提出要以建設三個絲綢之路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其中之一就是“水運上的湖北”。
今年,湖北將重點打造“五主十重”現代化港口體系,進一步提升武漢陽邏港、荊州鹽卡港、黃石棋盤洲港等港口功能,優化對外開放樞紐布局。
作為“黃金水道”長江徑流最長的省份,湖北境內長江通航里程1038公里,高等級航道里程2090公里,分布4個主要港口、14個重要港口。
數據顯示,2024年,湖北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7億噸,其中黃石港貨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億噸,加上此前破億的武漢港、宜昌港、黃岡港,全省億噸大港數量達4個,位列長江中上游第一位。
此前曾有分析指出,湖北港口資源存在“小散亂”的尷尬,總體落后于其他沿海、沿江省份。近年來,湖北一直在整合全省港口資源,重塑港口發展格局。
根據湖北省印發的,港口集體提能和新的港口分工體系均提上日程,未來的水運格局又會發生哪些變化?
黃石新港口岸正式開關。次年,黃石新港多式聯運項目被列為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培育項目。項目歷時4年,于2021年通過國家驗收,正式命名為“國家多式聯運示范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黃石被納入國家資源枯竭城市名錄之時,黃石港貨物吞吐量才僅僅2443萬噸,如今已經一躍成為內河億噸大港。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秘書長、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秦尊文告訴城叔,這一方面是黃石通過港口整合改造,使得港口停靠、貨物吞吐等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港口多式聯運發展、新港配套的物流工業園區建設情況比較理想,也是重要的原因。
實際上,近年來黃石作為“湖北第三港”的地位一直受到荊州的挑戰。
2020年,黃石港貨物吞吐量還比荊州港高出近三分之一。到2022年,荊州港以52.1%的高增速,實現貨物吞吐量6656萬噸,只比黃石港少199萬噸,兩港開始“貼身肉搏”。
激烈的競爭態勢下,兩港均提出建設“億噸大港”目標,并對港航基礎設施進行完善升級。眼下,黃石港貨物吞吐量率先沖線萬噸,距“億噸”還差臨門一腳,有望在2025年突破。
第一易主
湖北港口格局變化的又一標志性大事件,是2024年宜昌港貨物吞吐量超過武漢港,貨物吞吐量“第一港”易位。
趕超早已有跡可循——2020年,宜昌港與武漢港還有2000多萬噸的體量差距。但2021年,宜昌港貨物吞吐量從8119萬噸飆升至11470萬噸,首次破億噸。
宜昌港超3000萬噸的增量,也使其與武漢港的體量差迅速縮小至209萬噸,大有趕超之勢。此后多年,兩港體量始終在伯仲之間。
在秦尊文看來,近年宜昌港貨運量大增,三峽翻壩是一個重要原因。
受限于三峽樞紐設計通過能力過低,三峽過閘運量嚴重飽和。物流企業待閘時間少則幾天,多則數十天。目前,三峽水運新通道提上了議程。但燃眉之急,另需方案解決。
宜昌設計了一個翻壩方案:依托白洋—茅坪翻壩組合港,實施商品車、集裝箱“水公水”翻壩運輸。簡單來說,即用高速公路和鐵路,來代替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的路程,為物流企業節省時間。
2023年,長江三峽樞紐“大分流、小轉運”水鐵公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通過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驗收。宜昌市交通運輸局表示,示范期內,宜昌發展“商品車滾裝翻壩”“北糧南運西進”“糧肥互換”等多式聯運示范路線,打通多式聯運堵點,全程物流時間節省10小時以上,綜合物流成本節約15%。
值得一提的是,當宜昌港運量持續上漲時,武漢港運量出現了下滑。2024年,武漢港貨物吞吐量為1.42億噸,同比下降1.2%。
秦尊文指出,宜昌港上游300公里、下游100公里之內沒有較大的港口城市與其競爭。武漢陸路交通更為發達,貨運主要依賴鐵路和公路運輸。同時,武漢港上下游其他港口城市的貨運量不斷增加,使得武漢港在水運方面的優勢相對減弱。加上武漢自身產業結構調整等多方面原因,導致武漢港貨物吞吐量有所下降。
“這一定程度上講,是武漢非省會核心功能的疏解。”秦尊文進一步表示,從省級層面看,武漢港和其他湖北港口,并不是割裂對立的,此消彼長不必過分擔心。
在集裝箱運輸上,武漢港仍牢牢占據著領先優勢。湖北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2024年,武漢港集裝箱吞吐量達到350萬標箱、居長江中上游港口首位。根據,到2035年武漢港集裝箱通過能力將達到1000萬標箱。
分工協作
大港的快速發展,只是湖北航運發展的一個縮影。
湖北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表示,2024年,湖北以多式聯運為發力點,港口吞吐量、港口外貿吞吐量、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水路貨運量、水路貨物周轉量等多項水運經濟指標位居全國內河前列。
交通運輸部長江航運管理局數據顯示,2024年長江干線中,湖北、湖南等中部省份港口貨物吞吐量增速最快。
需要注意的是,過去一年,長江航運結構性變化明顯。從內外貿結構看,外貿增速快于內貿。從貨物結構看,大宗貨物比例下降,制造業產品尤其是“新三樣”比例上升。
武漢陽邏港 其中,武漢港將建成國際內河一流港口;黃石港、宜昌港、荊州港,則以建成全國內河一流港口為目標。
分工定位方面,武漢港建設內河最大國際集裝箱樞紐港;黃石港建設內河最大大宗散貨多式聯運港;宜昌港建設三峽轉運樞紐港;荊州港建設內河規模最大的煤炭中轉港。
秦尊文表示,湖北省加強港口資源整合,推進港口一體化發展,打造以武漢港為核心,黃石港、宜昌港、荊州港為重點的港口集群,港口體系層次合理、分工有序,有利于億噸大港間的良性競爭和業務聯動。
他建議,武漢港應重點發展集裝箱鐵水聯運和水水中轉,早日達到其“千萬標箱”目標。武漢港的其他貨運功能,則可以逐漸向湖北省內其他大港疏散。
面向國際市場,湖北可以參考湘鄂贛中三角省際集裝箱公共班輪航線的做法,利用武漢陽邏港區國際化綜合樞紐功能,對湖北省內大港的國際航運業務進行統一集運,從而提升湖北港航國際貨運的整體效率。
“湖北建設水運強省,不代表要排外。”秦尊文表示,湖北要加強和全國航運龍頭企業的合作,調動內外積極性,降低整個長江經濟帶的物流成本,提升區域競爭力。
港口資源整合是漸進升級的過程,比起資源“物理整合”,如何達成功能、要素的“化學融合”,真正增強經濟效益、帶動效應,是今后港口發展的一項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