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上,6月30日,商湯迎限售解禁期。
商湯科技還發布了的公告,宣布董事會已決議采納2022年受限制股份單位計劃,目的為表彰參與者所作的貢獻;鼓勵及挽留該等人士為集團的持續運營及發展效力;向彼等提供額外激勵以達到業績目標;吸引合適人員為集團的進一步發展效力;及激勵參與者為公司爭取最大價值。
一波三折后,商湯最終還是以“AI第一股”的身份順利登陸港股。
美國財政部海外資產管控辦公室將商湯列入限制美國資本投資的名單。三天后,商湯科技宣布推遲IPO,并發布稱“對于美方制裁決定與相關指控表示強烈反對”、“科技發展不應該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
商湯才在港交所公告重啟IPO,并將基石投資者全部更換為中資。由徐匯資本、國泰君安證券投資、香港科技園創投基金、,敽吞┲菸穆5家投資者替換了包括Pleiad基金、WT、Focustar Capital及Focustar Fund和Hel Ved在內的4家外資投資者。
商湯登陸港股后,股價曾一路走高,最高漲幅逾40%,市值一度突破3000億港元大關。根據IDC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1年下半年,中國人工智能之計算機視覺應用市場份額占比中,商湯科技市場份額維持首位,由2020年下半年的18.4%市場份額增值至22.2%。此外,今年2月,商湯被納入恒生科技指數和恒生綜合指數。
但落到業績層面,2018年至今,盡管營收高速增長,但商湯尚未實現盈利。
財報顯示,2018年-2021年,商湯的營收不斷擴大,由18.53億元增長至47億元,營收增速始終保持在兩位數,但虧損也在逐步擴大,由2018年的經營虧損4.59億元擴大至2021年的經營虧損33.2億元。
這與研發投入不無關聯。商湯科技在2021年財報中表示,虧損主要原因之一為公司研發投入,2021年商湯研發支出30.6億元,占收入比65.1%。
高額的研發投入暫未帶來高額的利潤回報,“造血”依舊是商湯亟待破解的重要課題,是真龍還是假蟒,投資者正等待著商湯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