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需要科技期刊嗎?”科技期刊在學術研究與科學傳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過,很多并非從事學術研究的人可能很難想到,在今天,科技期刊也會面臨“生存之問”。
3月28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年會”期間,由愛思唯爾主辦、聚焦科技期刊培育和發展問題的“國際一流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召開。
論壇期間,和主編、中國科學院院士高福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及后新冠疫情時代,全球數據共享受限、預印本的泛濫以及信息流行病的出現,已構成對科技期刊的嚴重挑戰。此外,AI和大數據也為科學傳播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
面對新時代、新變化,“為什么我們仍需要科學期刊?”會議之后,圍繞其演講主題“21世紀的科學期刊”,
高福
科學傳播的核心在于提升“科學性”與“可信度”
幾乎每一個人都曾經歷新冠疫情期間各類虛假信息泛濫的情況,其中不乏涉及科學領域的錯誤信息。
高福強調了“信息流行病”的概念:正確的信息與不正確的信息混在一起,令人難分對錯,從而形成“信息病毒”,引發“信息流行病”。他特別強調了新冠疫情期間預印本的泛濫問題,預印本不在科學期刊發表,未經同行評議把關,公眾無法知曉哪些正確、哪些錯誤。
“正因為信息流行病、信息病毒充斥著我們的社會,所以我們仍然需要科學期刊。”高福表示。據介紹,近幾年他每年都會寫若干本科普書,希望通過科學傳播來提升科學的影響。
談及科學傳播的重點方向,高福向例如,在公共衛生與健康領域,高福表示,近年來,COVID-19等突發傳染病暴露出科學傳播的不足,如疫苗猶豫、虛假治療方案等。他認為,科學界必須與媒體、政府合作,確保權威信息快速、準確地傳遞給公眾,同時加強公眾對流行病學、疫苗原理等基礎知識的理解。
此外,在前沿科技的倫理與風險溝通方面,隨著人工智能、基因展望未來,科技期刊同樣必須直面AI與大數據時代的浪潮翻涌。
談及AI對科學傳播的影響,高福向“今天我們辦期刊必須結合AI,但也必須預防AI帶來的造謠、AI帶來的錯誤。”高福強調。他提出AI輔助但保持人工監督的應對策略,一些期刊開始采用AI工具提升審稿效率,但他認為,最終決策仍需依賴專家,避免算法偏見。期刊在AI輔助初審后,仍要求領域專家進行深度評審。
科學期刊不僅是“知識倉庫”,更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回到本次討論的主題,高福表示:“可以旗幟鮮明地說,21世紀還需要科學期刊。”不過,高福也向其一,守護科學誠信。高福表示,在“論文工廠”和學術不端頻發的背景下,期刊必須強化同行評審機制,例如采用“圖像查重軟件”識別篡改數據。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技期刊近年來通過與國際出版集團合作,提升了審稿標準,逐步贏得國際信任。
其二,促進知識普惠。傳統訂閱模式導致許多發展中國家難以獲取最新研究成果。高福支持開放獲取的全球趨勢,例如“Plan S”倡議要求公共資助的研究必須免費公開。他舉例指出,通過中英雙語出版,既服務中國科學家,也促進全球交流。
其三,連接科學與公眾。高福認為,期刊應設立科普專欄或與媒體合作,將高深研究轉化為大眾語言。例如,愛思唯爾出版的期刊的“前沿故事”欄目邀請科學家最后,引領跨學科創新。21世紀的重大挑戰需要多學科協作。高福建議,期刊開設跨學科特刊或專題論壇,促進不同領域專家的對話與合作。例如,通過組織氣候科學、經濟學和社會學專家共同探討低碳轉型策略,或邀請計算機科學家與倫理學家共同討論AI發展方向。這種跨學科平臺不僅能激發創新思維,還能為復雜社會問題提供更全面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