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省體量最大的臥旗山垃圾填埋場異位生態化治理工程全面完工。這意味著甌江路西延多年的斷點即將打通,有助于推動鹿城“西外灘”和西部新城的建設提升。
其實,臥旗山垃圾填埋場異位生態化治理工程只是我市“無廢城市”建設的個案。近年來,我市強化固廢處置項目落地和“無廢細胞”組合、運轉,全域“無廢城市”建設駛入快車道,并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以生態底色共筑“幸福溫州”。
入選省首批“無廢城市”名單
據了解,臥旗山是我市最早的垃圾填埋場,體積龐大、歷史遺留問題多。一場生態改造的頭腦風暴隨之展開:制定《臥旗山垃圾填埋場異位生態化治理工程攻堅實施方案》、組建現場工作專班、異位生態化治理、對接聯系多家焚燒電廠、面向全國環保領軍企業招兵買馬……
從垃圾山到“生態股”,臥旗山垃圾填埋場異位生態化治理工程除可燃垃圾進行焚燒發電外,金屬制品回收利用率超九成,共計回收4500余噸,腐殖土經生態化處置后作為綠化有機質用土,覆蓋至轄區29.98萬平方米綠化帶,成為建設花園城市的回春妙手。
通過填埋場異位生態化治理,盤活土地資源超過60畝,使臥旗山從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山,蝶變為待開發熱土,這一舉措讓人拍手叫好。
在今年7月公布的浙江省2021年度全域“無廢城市”建設評估名單中,我市鹿城區、龍灣區位列其中,并達三星級標準。這也是“無廢城市”建設首次公布年度綜合評估結果。
近年來,鹿城區在全域“無廢城市”建設中先行先試,已初步形成以前端“時尚小屋”投放、中端“環衛綜合體”轉運、云端“智慧環衛”管理及多樣化分類運輸鏈為基礎的“三端一鏈”城市生活垃圾治理體系。為深化落實創建,鹿城區進一步優化固廢處置設施建設布局,新改建處置設施項目3個,實現區域內生活垃圾、工業固廢、建筑垃圾、醫療廢物等處置設施“全覆蓋”;加強源頭減量,推進全區制鞋及相關企業轉型升級,引導工業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實現城鄉生活垃圾負增長。
龍灣區于2020年8月出臺“無廢城市”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無廢城市”高質量建設之路,實現36項創建指標全攻克、67項重點任務全完成、8項重點工程全落實。2項創新技術入選浙江省首批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先進適用技術名單。制定了一般工業固廢、危險廢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農業廢棄物五大全流程處置體系,并在我市率先建設運營龍灣區生態環境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城市固廢產生、運輸和處理全生命周期智慧感知、分析、集成和應對。
探索“無廢創建”溫州模式
據了解,“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是城市固體廢物治理的目標方向。“無廢城市”正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2020年,浙江省啟動全域“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提出到2023年底,浙江省所有設區市及50%的縣完成“無廢城市”建設。
我市開展“無廢城市”建設以來,基本形成分類貯存、高效收運、充分利用、統一處置全過程閉環式的無廢治理體系,鹿城、龍灣率先創成省級無廢城市。今年,我市成功入選國家無廢建設試點城市,并爭取全域創成省級無廢城市。
在全域“無廢城市”建設過程中,我市先后印發《關于開展溫州市“無廢細胞”創建活動的通知》及《關于開展溫州市第二批“無廢細胞”創建活動的通知》文件,出臺鄉村、機關、酒店、4S店、小區、學校等各類典型場景的“無廢細胞”創建評價標準,累計創成7大類494個“無廢細胞”,超額完成省定任務,今年正在推進第2批新7大類522個細胞創建。出臺浙江省首個《無廢細胞創建獎勵資金管理辦法》,投入市級獎勵資金2690萬元,從今年7月起施行,有效期5年。
在垃圾治理方面,我市制定《溫州市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浙江省首創“兩撤兩定兩到位”生活垃圾精準投放模式,打造一批以盛樟家園、聚英家園為樣板的示范小區和建成標準化的分類垃圾房。
在工業固廢治理方面,我市于2021年已建成全覆蓋小微危廢統一收運單位網絡體系:鹿城、龍灣、甌海等10個縣13個統一收運場地建成投用;洞頭、甌江口、文成、泰順等4個地區采用直運模式。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納網小微產廢企業數達到1.75萬家,累計利用處置危廢22626余噸,并成立危廢技術服務協會,監督行業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