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初國務院發布的中,明確提出要“積極利用智庫和第三方力量,加強基礎性研究,促進多學科交叉融合,開展老齡化趨勢預測和養老產業前景展望”。
“十四五”期間,我國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速。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4.2%。據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預測,到2025年,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達到2.21億。
基于這一背景,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于近日舉辦了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高峰論壇,聚焦社會保障和養老金融兩大領域諸多重要議題,多位業內專家圍繞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的新趨勢、新階段、新戰略展開探討。
同時,在本次高峰論壇中,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也正式成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汪泓介紹,研究院基于“中國深度、全球廣度”戰略定位,聚焦社會保障和養老金融兩個領域,旨在深入開展學術理論與公共政策研究,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中歐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汪泓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供圖
五個重點方面發力 優化養老保險體系
“社會保障與養老事業關乎每個人、每個家庭的切身利益,關乎經濟的可持續、高質量增長,關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關乎國家發展的前途命運。”汪泓表示。
當前,國家社會保障與養老事業面臨著一系列新趨勢,已進入全新發展階段,急需全新的戰略應對舉措。汪泓指出,我國人口發展面臨生育率持續下降、老齡化“高峰”到“高原”的新形勢,疫情防控平急結合與醫防聯動新常態,技術發展進入智慧平臺與“全國統籌”新領域。“因此,在新階段,要解決好社會保障和養老的問題,我們需要重新審視人的價值和生命質量。”
針對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個人養老金制度的問題,汪泓建議進一步探索我國三支柱體系的完善,建立各個支柱個人賬戶之間的養老金轉移和流動機制,逐步實現養老個人賬戶轉移銜接。同時,優化稅收方式,增強受益范圍,不斷擴大養老金產品池。在風險監管方面,需要構建人社部、財政部及金融部門建立協同監管機制。
“要從優結構、促統籌、提總量、擴覆蓋、可持續這五個重點方面發力,優化養老保險體系。”汪泓表示。
此外,汪泓還提出要建設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需求;要進行三醫聯動改革,“以治病為中心”向著“以健康為中心”加快轉型;還要實現跨省就醫結算,降低居民在全國范圍內自由遷徙的成本;更要持續推廣長期照護保險,健全多層次護理服務體系。
兩大重要成果發布 助力社會保障和養老金融
在本次高峰論壇中,除了研究院的成立,還發布了兩大重要成果:一是,二是。
其中,一書深入論述了健康人力資本的內涵特征與形成機制,構建了中國健康人力資本測量指標體系,科學測量和預測了中國健康人力資本總量,分析了中國健康人力資本投入產出效率,揭示了健康人力資本與經濟社會的互動關系,預測了中國健康人力資本演化趨勢,比較了OECD國家的健康人力資本質量水平,并提出了2050年我國實現健康人力資本強國的戰略目標、實踐路徑和行動方案。
則是在汪泓及研究團隊主持的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上海市政府參事室重點項目、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重點項目等系列研究報告的基礎上匯編而成,共有主題報告4篇,專題報告17篇。
主報告主題涵蓋了“應對老齡化社會政策研究”“建設健康中國問題研究”“平臺經濟勞動者社會保險調研報告”“推動長三角區域養老服務合作的思路與舉措研究”,對如何應對社會保障和養老的新趨勢提出了可行建議。17篇專題報告則圍繞養老保險、養老服務、醫療保險、就業保障等當前我國一系列重大的社會保障熱點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
上述兩項重要研究成果的發布,將推動社會保障與養老金融研究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學術發展,為社會保障和養老金融制度高質量發展的政府決策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