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當前的中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創新的作用更舉足輕重。
從今年開始,上海報業集團旗下財聯社將攜手科創板日報、鯨平臺等一起,依托星礦數據,重磅打造一個面向新經濟領域、針對to C端企業及產品的企業創新力獎項評選——2022MIF魔力果實創新力獎。
我們將通過數據+多維度分析模式,對企業技術創新力,商業模式創新力,品牌營銷服務創新力等進行分析評級,以充分挖掘和顯現優秀企業的創新實力。力爭這一評價結果,能成為一二級市場投資人評判企業投資潛力的重要依據。
為此,我們廣為邀請有代表性的投資機構投資人、研究機構學者、咨詢公司負責人和資深財經媒體人等,作為評委,共同組建起一個百人評選委員會。希望能憑借他們的豐富經驗、銳利眼光和前瞻視野,幫助一起找到那些在創新領域卓有成效的優秀中國企業,呈現這些企業在多個方向維度的創造性貢獻。
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里,我們將和對話眾多評委,他們是投資人、學者、咨詢專家和資深媒體人。力圖通過呈現他們的思考和所見所想,以幫助理解中國企業界當前豐富的創新做法,亦啟發未來更多的企業創新實踐。
這一期,我們專訪的是“2022MIF魔力果實創新力獎”評委會評委、眾為資本合伙人徐薇。
眾為資本成立于2015年,是聚焦成長期階段投資的雙幣基金平臺,迄今為止管理規模折合超百億人民幣,共投出近15家獨角獸企業。聚焦亞洲高成長新興市場,重點關注科技驅動的數字經濟、硬科技、消費及出海等領域的投資機會。迄今為止,眾為資本已投出小鵬汽車、樹根互聯、第四范式、思派健康、GoTo、地平線、主線科技、奕斯偉硅片、奕斯偉計算、云豹智能、和府撈面等頭部公司。
作為眾為資本合伙人,徐薇見證了眾為這家機構從0到1,逐漸嶄露頭角的快速發展歷程。在她看來,創新應首先建立在充分了解行業認知的基礎之上。“而眾為資本長期聚焦‘科技+產業’的投資策略,因此投資科技創新一定會落地到各個產業場景中去。”
“只有在充分積累行業認知的基礎之上,才能與更多的產業人保持在一個頻道,才能更好地判斷科技創新在產業鏈中能否發揮最大的價值。”對于創新價值的投資,徐薇如是強調。
到產業中去,尋找創新價值投資
實際上,在科技創新發展的今天,進行創新價值的投資已是VC界的共識,但如何在共識中保持創新趨勢的敏感度,投出對創新趨勢的“眾為標簽”,也是眾為在內部經常討論的事。
徐薇告訴《科創板日報》
“只有這樣,才能從中發現創新機遇。現在,眾為與分眾傳媒合資成立了眾為分眾消費研究院,這也是我們走進產業的創新動作之一。從投資實踐來看,樹根互聯就是基于扎實的產業需求調研之后,判斷出工業智能化作為創新趨勢能夠在產業中落地,這才‘順藤摸瓜’參與投資。”
具體來說,2015年之后,工業4.0風潮從國外成熟工業體開始發端,眾為團隊深入國內制造業一線,與各個制造業生態伙伴、調研。在向工業互聯網專家取經的同時,眾為結合全球化趨勢調研,洞察到了“工業4.0”的最新走勢。而在與眾多制造業伙伴交流時,也發現他們正在數智化方向上大步創新。
“經過行業梳理和專家意見,眾為鎖定了軟件、硬件和數據的相結合這一方向。并在這一對的方向上尋找創業公司,同時進行大量梳理,最終樹根互聯進入眾為團隊的視野。”對于當時的產業調研,徐薇仍記憶猶新。
她表示,在系統研究了樹根互聯的策略打法后,發現樹根互聯能夠在戰略和戰術層面上去解決產業痛點,高效的執行力也給團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公司即將進入高速成長的拐點前,2019年初,眾為資本投資了樹根互聯早期B輪融資。截至目前,樹根互聯已經遞交科創板上市材料。
而這只是眾為“科技+產業”投資策略的一隅,作為內部培養的合伙人,徐薇堅信,只有到產業中去,才能驗證真偽。
好的創業者,需要在產業場景中切實解決行業痛點
投資青睞長坡厚雪的賽道,長期和可持續性是核心要素,而創新特別是所謂顛覆式創新,往往蘊藏著巨大不確定性。投資決策中,徐薇認為,兩者并不矛盾,創業公司的創新性肯定會是眾為考量的因素。
她認為,眾為眼中好的創業者,需要敏銳地發掘行業痛點,以超強的產品力、組織力和執行力,通過創新科技應用,為用戶和相關方降本增效,從而帶來真實的價值創造。“目前,眾為認為中國市場的第二次科技創新浪潮已經到來,而創業公司發展的驅動力越來越聚焦于科技創新,優秀的創新企業也越來越強調科技的獨特性。眾為希望創新更多能夠在產業中落地生根,也希望我們能從中扮演連接科技創新同產業融合的角色。”
不過,徐薇也強調,靠燒錢催生巨無霸的時代已經過去,產業科技類項目很難有爆發性增長,在商業化出現拐點之前,需要經歷比較長時間的產品打磨和客戶導入階段,對此眾為也會更均衡地篩選成長期項目。
基于創業公司創新性的挖掘,平衡風險和創新性成為了不可回避之事。徐薇坦言,眾為的方法很簡單,始終專注底層邏輯——這項技術的創新對產業改造到底產生了哪些價值點,而這一價值點未來潛在的商業價值又有多大的空間。
以眾為投資奕斯偉硅片為例,芯片的種類有很多,同時芯片也有它的上游。當時,眾為在投資前先把全球硅片的供應情況研究了一遍,發展大尺寸硅片是一個絕對的“卡脖子”領域,有非常強的自主創新訴求和空間;加之奕斯偉硅片的團隊又確實非常有產業經驗,技術上也有領先性。綜合這幾個方面的原因,眾為下注奕斯偉硅片。
值得指出的是,眾為非常尊敬、尊重對技術有愿景、有理想的創始人,但投資過程中,從來沒有所謂的對技術盲目崇拜,也不會單純為了創新而創新。
“從成立到現在,眾為都認為技術本質是個工具、核心還是要在產業內落地。在某種程度上,純粹的技術創新還是應該停留在科研環境下,而創業與商業的融合,更需要切切實實地幫助客戶解決問題。”徐薇繼續談到。
科技與消費仍是增長雙極,創業公司應在產品和品牌上花時間
前不久,眾為完成新一期人民幣基金的首關,站在科技創新推動發展的今天,徐薇告訴
“過去十年,中國新經濟在移動互聯網助推下高歌猛進。但當下互聯網流量紅利不再,模式創新的動能消失。未來,中國經濟的主基調將著眼于高質量、高效率和可持續的增長,內生的自主科技創新將成為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產業與科技的結合,成為實現創新價值的必然路徑,這使得深耕產業科技成為走下去的必然途徑之一。”徐薇指出。
另一方面,消費賽道在當下階段性遇冷。但歷史驗證,消費是一個能夠穿越周期的賽道,也是創新的試驗田。“當下無論是經濟的基本面還是大眾的預期,包括疫情的新常態,消費品牌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負面影響。但是到去年下半年,整個市場逐漸回歸理性。”
“不過,回歸過程中,消費賽道的企業要避免太過依賴線上流量。”對于消費企業,徐薇仍指出其中的弊病,一個品牌真正的成熟,一定是發展自己多元渠道的能力,而過度依賴做線上增長很有可能使企業忽視了其它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快速打造產品力、品牌力、渠道力、營銷能力、供應鏈能力各個板塊的能力,才更有可能打造出一個真正的品牌。
總而言之,眾為始終相信,中國有誕生大量優秀新品牌的機會。“從宏觀層面而言,擁有14億人口的中國市場擁有非常大的底層基礎,并且中國人自身的勤勞能夠消化短期影響;消費領域在產品創新研發、消費人群變化、消費觀念更替上的變化趨勢,并沒有消失。”
至于下一波消費品牌的機會,徐薇告訴《科創板日報》
具體而言,眾為更喜歡有產品力驅動的品牌,更青睞品牌創始人作為這個團隊的第一號產品經理,能夠對用戶有非常深刻的洞察,讓這個品牌的產品經得起市場考驗。“與VC機構一樣,任何一家創業公司都需要經歷周期,希望創業公司能夠扎扎實實的把時間精力,花在經營公司、打造產品、打造品牌上,以建立更高的競爭壁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