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考成績出爐,各地陸續進入志愿填報時間。今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到創紀錄的1193萬人,按照去年本專科錄取率92.89%測算,即將有千萬考生跨越高考門檻,開啟人生新的階段。選擇哪一所大學、去往哪個城市,成為擺在他們面前的“最后一關”。
一種流行觀點認為:“選大學一定要選一線城市。”這句話雖然并不一定完全準確,但也確實反映出“城市”這個變量,已經成為左右千萬考生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畢竟,大學所在城市的教育資源、經濟活力,與求學、就業乃至生活等息息相關。為此,我們試圖從高教資源、人口流向、發展潛力等維度,提供一份城市選擇指南。
先看高教資源聚集度。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5月底,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759所,其中本科院校1270所、高職院校1489所。
地域分布上,北京以92所高校名列榜首,武漢和廣州緊隨其后,高校數量均為83所,是全國高等教育資源最富集的地方。此外,重慶、鄭州、上海、西安、成都、天津、長沙分列全國第4-10位,高教資源實力也不容小覷。
單看本科院校,北京、武漢、西安位列全國前三,上海、廣州、南京、天津、成都、杭州、哈爾濱、南昌及長春同樣位居前列。當然,高等教育資源不僅要看數量,還要看質量。今年初,全國第二批“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公布,共147所高校入圍。其中,北京獨占34所,上海和南京分別為15所、13所,西安、武漢、成都及廣州則各有7所。
上述格局,基本呈現出全國高等教育的“高原”和“高峰”。從中可以看到,高教強市無一例外均是直轄市或省會城市。這也不難理解,省會城市作為省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僅在高等教育布局早期盡享紅利,其各種資源的聚集也為高校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過去多年,高校與城市共生共榮的關系已經深入人心,但整體而言,高等教育資源的分布跟城市的實力并不完全匹配。作為一線城市中的“特例”,深圳目前共有8所本、?茖哟胃咝,其中本科院校5所,相比另外三個一線城市差距依然明顯。即便與大連、青島、廈門及寧波等同類型城市相比,也毫無優勢可言。不過,憑借雄厚的財力和產業基礎,深圳近年來“瘋狂建大學”,不僅成為“雙一流”高校異地機構設立最多的城市,也憑借南方科技大學實現“雙一流”建設高校零的突破。不只是深圳,蘇州、寧波、無錫三座經濟強市也各僅有1所高校入圍“雙一流”,而佛山、南通、東莞、泉州等GDP萬億城市依然掛零。另外,除大學數量及層次外,在校大學生數量也是衡量城市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標。2021年,全國在校研究生數量超過10萬人的城市共有7個,分別是北京、上海、武漢、南京、西安、廣州及成都。城市高教資源的富集,意味著有更多選擇機會,能夠獲得更多的學習資源,甚至升學、就業等方面的便利。
都說人才是城市發展的第一資源,高教強市們,無疑有吸引潛在高素質人才的先天優勢。不過,“為他人做嫁衣”的城市也不在少數。從畢業生流動的角度來說,哪些城市更有競爭力?不妨先來看看,哪些城市更能留住自己的大學生。中國聯通旗下智慧足跡發布的顯示,分區域看,2021年東、中、西、東北地區畢業生規模占全國畢業生規模比重約為39%、27%、26%和8%。其中,東部區域畢業生規模達365萬人,東北區域畢業生為72萬人。具體看城市,深圳是典型的“畢業生收割機”。報告顯示,36個重點城市中,深圳重點院校、非重點院校居留率均排名居前,平均高達75%。雖然深圳當年畢業生僅有4萬人,但同樣反映出其對于本地畢業生強大的吸引力。
2021年36個重點城市居留情況
與之相比,上海、北京、廣州的畢業生居留率分別為62.7%、61.3%、60.7%,分別排在第六、八、十位。作為高教大市,廣州的很多畢業生被深圳“虹吸”。值得注意的是,重慶和成都的畢業生居留率分別為76.7%、63.9%,分別排在第一、第四位。但是,兩地面臨的共同問題是重點院校居留率表現不佳,分別僅為57.7%、59.1%,都在十名開外。除此之外,沈陽、西安、鄭州和南京的畢業生本市居留率也排在前十位,畢業生居留本市的意愿較高。
2021年36主要城市應屆畢業生吸引力四象限圖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哪些地方更能吸引大學生流入?上述報告顯示,在全國31個省份中,畢業生凈流入地區僅有12個,其中流入人數超過5萬人的地區僅有5個,畢業生向少數地區聚集效應越發明顯。
2021年31個省份流入人數及占比
從數據來看,廣東、浙江、江蘇、北京和上海承包了47%的流動畢業生,構成第一梯隊;山東、河北、四川是第二梯隊,同樣吸引了大量畢業生流入。如果進一步將時間維度拉長,報告顯示,2019年至2021年,廣東、浙江和江蘇的畢業生流入規模和增長速度均居于全國前列,分別增長6.2萬、5.8萬和2.3萬人。而湖南、湖北兩省近三年畢業生流入規模逐年下降。以長沙為例,在2021年未居留在本市的7.9萬畢業生中,2.4萬人前往廣東省就業,比例達到30%。
大學畢業生的聚集,將為城市發展注入更多活力;城市的快速發展,亦將反過來吸引更多大學生流入。那么,哪些城市有望成為“潛力股”?
上市公司作為城市經濟活力的晴雨表,可以作為一個很重要的觀察窗口。城叔此前曾在中寫過,截至去年末,全國A股上市公司共有4685家,其中46%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蘇州、廣州、寧波、南京、無錫、成都十座城市,而這10座城市都在2021年實現上市公司總量“破百”。其中,北京、上海上市公司數量已經跨過400家。2021年,上海、深圳、北京、杭州新增A股上市公司數量分別為48家、41家、40家和37家,成為資本市場上最活躍的領跑者。這背后,顯然離不開城市在新興產業、熱門賽道上的謀劃,這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城市的“城運”。一個典型例子是合肥。近年來,頭頂“最牛風投城市”名號,合肥接連押中新能源、集成電路等新興產業,也使得其成為過去十年GDP增幅最大的城市。城市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人才不斷聚集。“我們學院今年170余名畢業生,其中38個人都去了合肥長鑫。而5年前,我們院碩士畢業后基本都是去江浙滬或珠三角。”合肥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畢業生李少瀘告訴城叔,作為國內存儲芯片領域佼佼者,合肥長鑫開出的薪資較為優厚,加上周邊人才引進住房房價不到萬元/平方米,對大學畢業生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除了關乎未來的產業布局,隨著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推進,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城市前景。比如,根據智聯招聘2021中國年度最佳雇主評選,京津冀、長三角及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三大城市群,依然是高校人才首選流入地。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潛力和生活方式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吸引力排名第四,成為新晉“黑馬”。歸根結底, 城市格局不是一成不變的,而一座有吸引力的城市,關乎經濟發展、產業結構、收入水平、商業氛圍及城市文化等多個維度,其核心則是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