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政策
3月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表示,生態環境部于當日發布了,標志著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首次擴大行業覆蓋范圍工作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3月27日上午,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商務部市場運行和消費促進司司長李剛表示,2024年,商務部會同各地方、各相關部門深入推進消費品以舊換新,7000多萬臺綠色智能汽車、家電、家居產品進入了百姓生活。今年,商務部將在加力擴圍實施消費品以舊換新的基礎上,重點推進首發經濟、數字消費、綠色消費、智能消費四方面工作。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ESG發展聯盟首屆會員大會暨企業ESG實踐交流研討會”在上海市松江區舉行。本次會議以“新質領航綠色發展科創驅動‘雙碳’戰略”為主題,會上宣布江蘇銀行為長三角G60科創走廊ESG發展聯盟第一屆理事長單位并為其授牌,同時江蘇銀行發布專項金融服務產品“G60綠色惠企貸”。
在生態環境部3月2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介紹,我國建成覆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聲、海洋、生態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能夠以真實、準確、全面的監測數據,“數”說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美麗中國新畫卷。
我國ESG債券存量規模約13.20萬億元。其中,綠色債券占比達43.65%,社會債券占比56.09%,可持續發展債券及轉型債券合計占比0.26%。存續ESG公募基金管理總規模達8182.29億元,其中,ESG策略產品規模占比36.42%,環境保護主題占比22.72%,社會責任主題占比15.94%,其他類型占比約24.92%。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中國ESG30人論壇成員邱慈觀接受媒體時表示,ESG本土化沒有捷徑,需容忍“慢”,也就是數據積累、認知迭代、政策磨合得慢下來;也要抓住“快”,比如“雙碳”目標倒逼金融創新,鄉村振興催生社會價值投資的快速信號。
3月26日,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舉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與方案”分論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劉振民在論壇上表示,當前國際氣候合作面臨四大關鍵命題,國際社會需以更清醒的認知與更務實的行動推動全球氣候議程。這四大命題包括:多邊主義是氣候治理不可動搖的基石;能源轉型已進入不可逆的軌道且是系統性變革,需在技術、政策與市場層面形成合力;氣候融資亟需發達國家兌現歷史責任,國際社會需創新融資工具;碳中和目標需打破貿易壁壘的桎梏。
ESG行動
在3月26日上午由北京市第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這一條例將從今年5月1日起施行。條例明確,北京市將在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行業領域加強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強化可再生能源供熱供冷和生物質能、氫能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