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糧食供給問題。國內糧食種植面積繼續減少的概率已經不大了。一方面,我國大規模的基建已經接近尾聲,糧食種植面積應該不會繼續大規模減少了;另一方面,國家對糧食更加重視了,種植面積應該是有保障的。從歷史來看,單產總體是持續增加的,尤其是玉米,作為碳4作物,持續增產是有潛力的。從進口來看,存在進口區域過度集中的問題和風險,但總體來看,進口保持穩定或增長是有保障的,因為全球待開發的土地和單產的潛力都是存在的。總而言之,供給穩定或持續增長的潛力仍在,尤其是供給保持穩定的基礎是牢靠的。
其次,糧食需求問題。細分來看,有食用消費、飼料養殖、工業消費和種用消費等方面。換個角度,從人口增長和結構的角度來看消費增長問題。數據顯示,我國2013年15~64歲勞動人口10.06億人,達到頂峰,此后快速下滑;2017年15~59歲勞動人口9.41億人,達到頂峰,此后快速下滑;2021年末,全國人口總量為14.126億人,比2020年末僅增加48萬人,創近年來新低,這標志著我國人口總量也正在迎來拐點。
以年出生人口連續超過2000萬人為標準,新中國成立后有兩次明顯的嬰兒潮。第一次是1962年至1975年,歷時14年,年平均出生2560萬人,累計出生3.6億人;第二次是1981年至1997年,歷時17年,年平均出生2200萬人,累計出生3.7億人。
值得注意的是,兩次嬰兒潮中間僅相隔5年時間,即使是這五年的年平均出生人數也達到了1771萬人,仍比當前的每年出生人口1000萬左右明顯要高很多。
所以,從第一次嬰兒潮開始的1962年,到第二次嬰兒潮結束的1997年,總共歷時36年,累計出生人數8.2億人,平均年出生人口2282萬人。2022年開始,第一次嬰兒潮出生人口將陸續進入60歲以上階段。假設未來我國每年新生人口保持在2021年的1000萬左右水平,未來14年我國0~60歲人口將在目前基礎上再減少2億多人,則未來36年將在目前基礎上減少4億多人。
顯然,人口總數的下降和老齡人口數量的激增,必然導致傳統消費的下降,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我國對傳統糧食消費的歷史高點已經或正在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