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于板塊反彈,多只基金凈值在近一個多月也強勢回暖,合計共有100多只權益類基金區間凈值漲幅超過40%。有公募基金認為,展望中期,中美經濟周期收斂將是此輪反彈走向反轉的核心因素。
滬指自4月27日觸底2863.65點之后,近一個多月來連續震蕩上行,截至6月9日收盤,上證指數報3238.95點,4月27日至今上漲12.21%。
市場整體出現回暖的情形下,一些板塊已經率先吹響了反攻的號角,同花順(90.46 +1.75%診股)iF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9日,4月27日以來,電力設備、汽車這兩大行業指數區間漲幅均超過了30%,這些行業板塊中包含眾多新能源產業鏈個股。
受益于板塊反彈,多只基金凈值在近一個多月也強勢回暖,合計共有100多只權益類基金區間凈值漲幅超過40%。有公募基金認為,展望中期,中美經濟周期收斂將是此輪反彈走向反轉的核心因素。
多只權益類基金年內回本
今年以來,不少基民經歷了難熬的開局,絕大多數權益類基金在4月27日之前的業績表現不佳,甚至出現虧損。但在4月27日滬指探底之后,整個市場迎來了逐漸回暖向上的反彈趨勢,從滬指表現來看,4月27日至6月9日,滬指區間漲幅超過12%。在此區間,一些行業板塊成為了反彈的“主力軍”,電力設備、汽車區間漲幅均超過了30%,有色金屬、國防軍工、煤炭、基礎化工、機械設備等板塊區間漲幅超過20%。
具體來看,混合型基金方面,銀華基金旗下有兩只基金在4月27日至6月8日區間凈值漲幅超過50%,領跑同類,銀華智薈內在價值和銀華樂享凈值漲幅分別為51.25%和50.57%。信澳新能源精選區間凈值漲幅達到50.12%。漲幅居前的混合型基金主要是重倉了高成長板塊,包括新能源、制造業、互聯網等行業。股票型基金方面,被動指數型基金的漲幅領跑同類,多只稀有金屬、新能源、智能汽車、光伏等指數型基金區間凈值漲幅超過40%。
依靠近一個多月的大幅反彈,多只混合型基金年內收益率已經回正,截至6月8日,泰信現代服務業年內收益率為0.87%,易方達瑞享年內收益率為2.72%,中信建投(23.60 +1.07%診股)低碳成長年內收益率為4.62%,易方達先鋒成長年內收益率為2.29%。據記者統計,已經有上百只權益類基金年內漲幅回正。
除了這些重倉了高成長板塊的基金在近段時間成功實現扭虧為盈外,一些重倉煤炭板塊的基金,一直保持著較高收益,萬家基金旗下4只混合型基金——萬家宏觀擇時多策略、萬家新利、萬家精選、萬家頤和目前年內收益率包攬了混合型基金的前四名,其一季度末的重倉股主要來自煤炭板塊。此外,雖然一季度出現較大虧損,但依靠重倉互聯網、化工、醫藥等板塊,丘棟榮管理的多只基金近段時間也迎來了明顯反彈,年內收益率排名靠前。
反彈能否轉化為反轉
對于新能源板塊在市場回暖中的強勢表現,排排網旗下融智投資基金經理胡泊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新能源和科技股等高景氣賽道,受到疫情的直接沖擊相對較弱,同時還是政府政策扶持以及產業升級最主要的方向,因此在前期調整幅度過大的情況下,成為了這輪反彈的引領板塊。這中間無論是傳統能源還是新能源都有比較好的表現,其中傳統能源是受益于新能源產業推動之后的供給收縮,在供需錯配的局勢下走出了很強的表現。
胡泊認為,消費板塊有可能走出利潤反轉推動的估值提升行情,來引領大盤繼續反彈。煤炭這樣的傳統能源,一方面確實受益于新能源的支撐推動,但同時煤炭也是一個較強的周期性板塊,其利潤率還是會直接受到政府產業政策的影響,所以未來上漲空間可能很難給予很高的預期。
關于市場近期是“反彈”還是“反轉”,業內眾說紛紜,建信基金認為,展望中期,中美經濟周期收斂將是此輪反彈走向反轉的核心因素。國內方面,疫情好轉、復工復產推進,穩增長政策落地推動經濟修復。海外方面,美國經濟增長動能衰減,通脹見頂,美債美元見頂回落,人民幣匯率階段性企穩。
胡泊認為,這輪反彈首先是前期跌幅過大的糾偏過程,但隨著反彈幅度的不斷提升,糾偏的過程已經結束,更多是博弈未來基本面的變化。在這樣的情況下,短期對大盤的爭議可能會逐漸增大,盤中出現大幅波動反復的現象可能會更加明顯,后期整個市場仍然會呈現出區域震蕩反彈的態勢,只是波動性可能會加大。
“本輪反彈主要有我國疫后經濟復蘇和美國貨幣緊縮緩和預期下外資流入兩個因素驅動。其中第一個驅動因素的最大收益品種就是汽車,供應鏈修復、疫后出行及貨運需求增加、居民收入預期改善、多重政策利好都助推了汽車產業鏈行情。而第二個驅動因素直接利好新能源(包括鋰電、光伏),兼具業績和成長雙重屬性的新能源是外資購買的重要品種。預計第二個驅動因素會在一個月內因全球通脹加劇而弱化,而第一個驅動因素還會持續2個月。”建泓時代投資總監趙媛媛向記者表示。
建信基金表示,短期交易層面上,4月底以來的科創板行情仍是一輪明顯的超跌反彈,同時上周開始領漲板塊出現了補漲和擴散的特征。若內生性信用擴張在下半年實現,市場或將迎來真正反轉。
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認為,考慮疫情反復和海外地緣沖突惡化,國內經濟底在二季度末或三季度初出現的機會比較大,因此市場底很有可能在五月和六月之間。前期市場調整較為充分,下行壓力基本釋放,所以投資者沒有必要過分悲觀,市場震蕩有可能就是比較好的布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