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無論是資產端,還是負債端,我們運營壓力都高于以往。”一位城商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在資產端,盡管2月以來,長期債券收益率有所回升,但債券整體收益率仍處于歷史較低水準,加之長短期債券收益率曲線平坦化,導致他們在固收資產增厚收益的難度明顯加大。
在負債端,由于產品代銷渠道擔心債券價格回調引發固收類理財產品凈值回撤與贖回風波再起,要求銀行理財子務必嚴控理財產品凈值波動性,否則將影響后續產品代銷合作。
“更讓我們難受的是,原先用于增厚收益的保險存款等產品獲取難度也在增加。”這位城商行理財子公司人士直言。
在近日舉行的一場資管行業閉門交流會上,多位銀行理財子人士也感慨“當前資產配置與控制產品凈值波動難度不小”。
為了破解上述挑戰,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悄悄加碼債券價差交易與適度增持權益類資產,力爭在增厚收益同時壓低產品凈值波動幅度。
“這些做法挑戰重重。”上述城商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向一家國內銀行決定終止提供“寶寶類”現金管理類產品。其底層資產是貨幣基金,但由于近年市場利率下滑拖累貨幣基金收益率,這類理財產品的投資資金逐步流向收益率更高、同樣能靈活申贖的中短期債券“固收類”理財產品。
在他看來,中短期債券“固收類”理財產品之所以“業績出眾”,還得益于當前銀行理財子在短債品種“抱團取暖”。但是,萬一短債市場出現變化導致機構紛紛離場,加之最近一段時間7天期資金拆借利率上漲令現金管理類產品通過杠桿操作“推升”收益率,銀行理財子如何及時優化中短期債券固收類理財產品資產配置,避免資金“大進大出”,又是一大新挑戰。
基金配置“被動化”疊加債券價差交易風險高 銀行理財子突圍收效待考
面對增厚收益與控制產品凈值波動的雙重挑戰,部分銀行理財子開始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這位城商行理財子公司人士告訴在他看來,他們加碼債券價差套利交易,也是無奈之舉。具體而言,一是當前債券投資的約2%票息水準,在扣除相關產品經營成本后,所剩的投資收益難以滿足不少投資者的2.5%~3%的收益預期;二是在債券價格回調的環境下,加杠桿或信用下沉等收益增厚策略反而會給自己帶來額外的投資風險。
在上述資管行業閉門交流會上,也有銀行理財子公司人士直言,由于缺乏穩健可觀的固收類資產收益前述國有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經理直言,以往他們主要配置主動管理型公募基金,作為增加紅利策略與科技板塊股票配置力度的重要方式。但經過兩年的投資實踐,他們發現部分主動管理型公募基金的業績尚未跑贏A股指數。這令他們產生思考——與其支付150個基點的申購費用購買無法實現預期回報的主動管理型公募基金,不如認購申購費率更低的指數型股票基金或ETF。
他透露,當前銀行理財子在基金配置方面的一大新趨勢,是越來越多銀行理財子開始贖回主動管理型公募基金,轉而配置被動投資型的指數型股票基金或ETF。
前述城商行理財子公司人士認為,這無形間令銀行理財子控制產品凈值波動的難度進一步加大。以往,銀行理財產品能保持凈值低波動性的一大訣竅,是依靠非標資產。但如今,隨著非標資產減少,指數型基金被動跟隨股市波動而呈現較高波動性,加之債券價差套利的投資風險增加,理財產品要在配置高波動性資產與實施高波動性投資策略過程中實現凈值低波動性,難度可想而知。
“一旦產品代銷渠道發現理財產品因配置指數類基金或倚仗債券價差交易而凈值波動加大,他們未必會接受這類產品。”他指出,盡管民眾存款流向理財的意愿依然強烈,但新發理財產品若在運營初期便跌破凈值,很容易引發用戶贖回。特別是中短期結構性理財產品,產品代銷渠道一旦看到其本金虧損,就不愿再推介這款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