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無障礙環境設計
一、無障礙環境的起源
1 .什么是無障礙環境?
方便行動不便者的環境叫做“無障礙環境”,無障礙環境設計簡稱“無障礙設計”。行動不便者主要是指肢體殘疾者和視力殘疾者,包括肢體和視覺功能嚴重衰退的老年人,特定環境中還可包括在聽力和語言交流方面有障礙者以及精神病患者等。
行走困難的肢體殘疾者是指軀體或下肢,或軀體及下肢均有損傷,經矯形、康復后,行走時或有身體的異動,或需要拄杖,或需要借助輪椅才能行動的人。
老年人、殘疾人在行走中的不同狀態和使用的各種助行工具,要求道路和建筑物的水平及豎向交通空間的寬度、高度、坡度、地面材質及各種相應設施與家具,應具備坐輪椅者、拄杖者及視力殘疾者既安全又方便的通行和使用條件。
理解老年人和殘疾人不同于常人的需求,在設計中體現這種理解,并最終營造相應的物質環境對他們施以關懷,是當代設計師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
2.人口增長與社會的無障礙環境需求
國際通行以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作為衡量老齡化的指標。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百分之十以上,或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百分之七以上,標志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進入了老年型,人口開始老化。
人口老化時社會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老年人的經濟供養、醫療保健、照料慰藉、學習教育,文化娛樂等問題將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為老服務設施將成為中國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因而也必將是建筑師業務的經常性項目。
國都有的少數人群。據國際勞工組織公布的有關報告:目前全世界殘疾人的總數已達6億,約占全世界總人口的百分之10。中國殘疾人口已達6000萬,占13億總人口的百分之5。到2025年,中國的殘疾人口將達1億。
不少國家都已制定法律、法規以保護殘疾人的權益。1968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通過《建筑障礙條列》,保障殘疾人在政府投資興建的公共建筑和市政設施中方便通行和使用的權益。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展了無障礙環境的建設。
在中國,1990年12月,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在勞動就業、環境、康復、文化生活、教育、福利等方面保障了殘疾人的利益。2001年,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和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參考國際標準和外國先進技術,共同編制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無障礙設計規范》。
二、老年人
1 .老年人人體測量
老年人身體尺度的各項測量數據均比成年人的有所減小。美國人的調查結果顯示,身材高大的男性,老年時的身高將比他20歲時的減少5%,女性老年時的身高將比她成年時期的減少6%。
關于老年人身體測量還有如下結果:
(1)手掌伸展量減少約16%-40%。
(2)手臂伸展量減少約50%。
(3)腿腳伸展量減少約50%。
(4)肺活量減少約35%。
(5)身體各部位的活動幅度都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減小。
(6)鼻、耳的長度與寬度會增加。
(7)體重每10年會增加2Kg。
2 .老年人生理特點
老年人除了身體尺度和肢體活動范圍較成年人縮小,生理機能也較成年人有明顯的衰退,主要表現在:
(1)身體各組織的彈性降低,肢體活動的困難增加。
(2)神經系統反應能力降低。
(3)記憶力減退。
(4)視力衰退。
(5)聽力衰退,即所謂老年性耳聾。
(6)內分泌失調,且易發生骨折。
(7)心臟負荷能力減弱,血管彈性消失,肺通氣量和肺活量減小。
(8)泌尿、消化、生殖等系統亦普遍衰老,功能下降。
(9)腰椎增生,腰椎鍵盤突出,髖關節、膝關節炎癥等。
3 .老年人環境設施的設計要點
(1)座椅前部的下方不宜有橫檔。
(2)座面高度和工作面高度必須是可以調節的或者是定制的。
(3)小身材的老年女性,其腰圍、臀圍、股長未必與身高有常規的比例關系。
(4)老年人的摸高應較常人的降低約76mm。
(5)老年人的探低應較常人的抬高約76mm。
(6)老年人的工作面高度應較常規降低約38mm。
設施
高度(mm)
立姿工作面
800~850
坐姿工作面
650~700
水盆
800~850
灶臺
800~850
廚房中最高隔板(無地柜)
1600
廚房中最高隔板(有地柜)
1400
廚房中最低隔板
300
浴缸上緣
500
座便器高
450
三、殘疾人
殘疾人的情況主要有肢體殘疾、視力殘疾、聽力——語言障礙、精神殘疾、智力殘疾、綜合殘疾六類。其中肢體殘疾、視力殘疾、綜合殘疾三項合計,其數量占殘疾人總數的42.26%。
1.下肢殘疾者的行動特點
(1)水平推力小,行動緩慢,不適應常規的運動節奏,在有高度差的環境中行
(2)拄雙杖者只有在坐姿時才能使用雙手。
(3)輪椅的行動速度較快,但占用空間較大。
(4)許多常規設施對坐輪椅者的行動有限制。
(5)無論拄杖者還是坐輪椅者,使用衛生設備時都需要支持物。
2.上肢殘疾者的行動特點
(1)臂的活動范圍小于健全人。
(2)難以做出各種精巧的動作,且手臂耐力不如健全人。
(3)難以完成雙手并用的動作。
3.偏癱瘓者的行動特點
患者身體一側的功能不全,往往兼有上下肢殘疾的特點?芍粽泉毩Ⅴ诵,或坐輪椅。
4.視力殘疾者的行動特點
(1)難以或不能利用視力信息了解環境情況。
(2)盲人步行需借助盲杖,步速慢,生疏環境中易發生意外傷害。
5.聽力語言障礙者的特點
信息交流需借助增音設備,或依賴視覺信號、振動信號。
三、下肢殘疾者的便利空間
1.下肢殘疾者的空間尺度
拄杖者的空間尺度
坐輪椅者的空間尺度
2.室外環境便利下肢殘疾者的設施
室外環境中便利下肢殘疾者的交通設施有緣石坡道、輪椅坡道、梯道、垂直升降梯4種。室外居住環境中人行道縱坡不宜大于2.5%。通道若設有臺階,則應同時設輪椅坡道和扶手。
設施
設置條件
緣石坡道
交叉路口、人行橫道、街區出入口等處應設緣石坡道。
輪椅坡道
人行天橋、人行地道、又高差的建筑物入口應設輪椅坡道
梯道
僅適合拄杖者、老年人通行
垂直升降梯
城市中心地區、建筑物入口可設垂直升降梯取代輪椅坡道。
(1)緣石坡道
為方便殘疾人通過路口,人行道邊應設置緣石坡道。緣石坡道有扇面坡、單面坡、三面坡等形式。
(2)梯道與輪椅坡道
梯道是應適合拄杖者、老年人通行的設施,多用于室外空間。輪椅坡道是適合坐輪椅者、拄杖者、老年人通行的設施,室內外均可設置。
梯道寬度不應小干3500mm,中間平臺深度不應小于2000 mm。踏步的踢面高度不應大于150 mm,踏面寬度不應小于300 mm。
公共建筑與高層、中高層居住建筑的入口設臺階時,必須同時設輪椅坡道和扶手。
輪椅坡道的常用坡度是1:12。困難地段的坡度不得大于1:8。
1:12的坡道每升高1500 mm時,應設深度不小于2000 mm的中間平臺。坡道的坡面應平整且防滑。坡道的起點、中間、終點平臺的水平長度都不應小于1500 mm。梯道和坡道扶手下為落空欄桿時,欄桿根部應設高度不小于50 mm的安全擋臺。
(3)輪椅平臺
大、中型公共建筑和高層、中高層居住建筑入口輪椅平臺的最小寬度應≥2000mm,小型公共建筑和多層、低層居住建筑入口輪椅平臺的最小寬度應≥1500 mm。當設置輪椅坡道有困難時,可建升降平臺取代輪椅坡道。升降平臺的面積不應小于1200X900 mm,且應設扶手或擋板及啟動按鈕。
3.室內交通空間的無障礙
(1)樓梯、電梯
2)走廊
大型公共建筑走廊的最小寬度應≥1800 mm,中、小型公共建筑走廊的最小寬度應≥1500 mm,居住建筑走廊的最小寬度應≥1200 mm,檢票口輪椅通道的最小寬度應≥900 mm。
門扇向走廊開啟時應設凹室,凹室面積不應小于1300 X 900 mm。
(3)門
入口門廳、過廳設兩道門時,門扇同時開啟后的最小間距,大、中型公共建筑和高層、中高層居住建筑應≥1500 mm,小型公共建筑、多層、低層居住建筑應≥1200 mm。
坐輪椅者開啟的推拉門和平開門,在門把手一側的墻面應留有凈寬不小于500 mm的墻面。
4.無障礙公共廁所與公共浴室
5.無障礙居住空間
(1)戶門與通道
方便下肢殘疾者的居室,戶門外應有不小于1500X1500的輪椅活動面積,且戶門把手一側墻面應有500 mm左右的寬度,以便坐輪椅者靠近開門。戶門開啟后,通行空間應至少有800 mm的凈寬。
(2)廚房
廚房單排設備的寬度一般不小于500 mm,所以,考慮單面布置設備的廚房,其凈寬應至少有2000 mm,兩面布置的,其凈寬應至少有2500 mm。
廚房以開敞式的較為理想,如果需要安裝門扇,則宜推拉門為宜,推拉門還可節省空間。
灶臺的高度以720-750 mm為宜。灶臺上方的吊櫥,其底面距操作臺的高度以300 mm為宜,即吊櫥底面的距地高度在1050 mm左右,吊櫥本身的深度可做到250~300 mm。
灶臺下方應留有至少700(寬)X 600(高)X 250(深)mm的空間,這是考慮到坐輪椅者上半身靠近案前操作時,能以舒適的姿勢安排其下半身和輪椅。
廚房內的落地櫥柜不宜采用平開門。
燃氣熱水器的安裝高度應降低到1000 mm較為合適。
洗滌池應采用單柄水控式冷熱水混合龍頭。
(3)衛生間
與其他空間相比,住宅衛生間應更便于輪椅出入。為方便家人或護理人員隨時知曉老年人或殘疾人在衛生間的情況,并在必要時進入衛生間協助或施救,衛生間的門應向外開啟,或采用推拉門。
(4)開關與插座
戶內的照明系統應采用雙控線路與開關,以減少殘疾人為開燈關燈而往返走動。開關的安裝高度應在900—1000 mm左右。起居室、臥室插座的高度應為400 mm,廚房、衛生間插座的高度應為700-800 mm。
6.扶手的無障礙因素
坡道、臺階、樓梯兩側應設高850-900 mm的扶手。設上、下兩層扶手時,下層扶手的高度應為650 mm。扶手在坡道、臺階、樓梯的起點和終點處應以水平段延伸300 mm。
圓管扶手截面的直徑宜為45N50 mm,其他截面形式扶手的尺寸應以此為參照。扶手內側與墻面的距離應為45~50 mm。
四、視力殘疾者的便利環境
視覺殘疾者是依賴自身的觸覺、聽覺、光感采集環境信息的。因此,在其行進路線上應設置導盲地磚、盲文標志牌或觸摸引導圖、以及音響裝置。
1.導盲地磚
導盲地磚按功能分有兩種:導向磚和位置磚,尺寸為150~400 mm見方。
2.盲道
行進忙道宜設在距圍墻、花臺、樹池或綠化帶250~500 mm處,距人行道緣石不應小于500 mm。行進盲道的寬度宜為300~600 mm。
下列情況應鋪設提示盲道:
(1)行進盲道的起點和終點處,告知視殘者安全行進開始或已達終點。
(2)行進盲道的交叉處和急拐彎處,告知視殘者盲道要改變方向。
(3)人行橫道、公園、廣場、建筑物等的出入口。
(4)人行道、天橋、地道、坡道、梯道等地面有高差的地方。
(5)有固定障礙物的地方,例如人行天橋的周邊,提醒視殘者小心、慢速行進。
(6)有無障礙設施的地方,告知視殘者到達的地點和位置,方便其繼續行進或就地等侯或進入使用。
提示盲道的具體位置應在距高差起點(例如臺階或樓梯第一步外)的250—500 mm處。提示盲道的寬度宜為300~600 mm。為方便判斷位置和空間尺度,提示盲道的寬度還應與各類出入口或坡道、梯道的寬度相對應。為防一步跨過,在行進盲道的起點和終點,提示盲道的深度應大于行進盲道的寬度。此外,盲道的顏色宜為中黃色。
3.盲文標志
公共建筑中扶手的起點與終點處應安裝盲文標志,可使視殘者了解自己所在位置及走向,以便繼續行進。電梯的各按鈕上也均應附加盲文。
4.音響裝置
4.障礙防護
凡有易導致意外碰撞的固定障礙物之處,均應加裝防護措施以免視殘者在行走中意外受傷。
五、無障礙標志
室內外的各種交通與使用空間,應盡可能多地設置方便殘疾人的信息源,使殘疾人盡早、盡快地感知其所處環境的情況,盡量減少其焦慮感和心理的不安全因素。
無障礙標志的大小應與識讀距離相適應,尺寸可從100X 100 mm到400X 400 mm的范圍內選用。
國際通用的輪椅標志是1960年國際康復協會在都柏林召開的國際康復大會上表決通過的。其他常用的無障礙標志還有:聽力無障礙標志、盲文電話標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