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澀的在校大學生、成熟的創業團隊、本土培育的青年科技人、海外歸國的高端人才……日前,中國·三門第四屆國際高層次人才創業創新大賽正式啟幕。比賽現場,各路英才匯聚一堂,碰撞思想火花,勾勒夢想藍圖。
當前,三門正圍繞“高端人才引領,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目標,人才隊伍總量不斷擴大,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長,高水平共同富裕和現代化新港城建設的目標,正逐漸展現出清晰可見的現實模樣。
引才政策升級,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原材料是從玉米、甘蔗等可再生植物發酵物中提取的乳酸,使用后的廢棄物埋進地里,可在一年內全部降解……”三門震合科技有限公司產品陳列室里,由聚乳酸制作而成的環保餐具、吸管等產品一字排開。工作人員介紹,這是一種分解后直接變為水和二氧化碳回歸自然的“神奇塑料”。
2020年,三門引入臺州市“500精英計劃”創業人才企業“震合科技”,專注可降解生物材料研發和銷售。創始團隊由多名博士組成,有多年可降解材料的研發生產經驗。隨著市場對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激增,已深耕該領域多年的科研團隊在“風口”順勢起飛,企業年銷售額達到3800萬元,實現一年上規。
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西格邁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18年就經系列人才政策引導,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院士共建臺州市首家“外籍院士工作站”,2020年又獲批設立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招引到2位博士后在站開展科研項目攻關。
近年來,三門編制《三門縣人才發展“十四五”規劃》《“引人留人”三年行動計劃》等,構建具有更強競爭力的政策體系。
今年3月,縣委常委會專題研究人才工作,縣委書記牽頭召開引才專題會議,要求各單位一把手要當好“首席引才官”,圍繞人才工作熱點、難點、創新點,領銜攻關、重點破題。
多年耕耘下,這片開放的熱土已幫助150多家企業對接580余名高層次人才,引進各類產業中高級人才500余名。今年,院士之家正式揭牌,已簽訂2個院士合作項目,建成6個人才科技助力共富基地,省級工程研究中心也實現了“零的突破”……
強化平臺建設,構筑產才融合“生態圈”
如果說,政策和機制為吸引和集聚人才打開通道、拓寬渠道,那么,人才能不能留得下,則取決于一個地方“發展容器”的大小。
多年來,三門一直步履堅定,積極引導人才跟著產業走,把構筑高能級平臺作為聚才、留人、謀創新的關鍵抓手。
“三門青蟹”名號響亮,市場需求量大。然而多年來,因苗種成活率低,青蟹產量一直不高,面臨供不應求難題。
該縣一家水產育苗企業與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合力研究青蟹人工育苗課題,經4代選育,2021年成功培育有著抱卵成功率高、生長快等優點的良種,青蟹產量大大提高。今年,寧波大學水產養殖研究院在三門正式成立,選派專家長期駐扎。
除了養殖業,橡塑產業經多次轉型,已一改往日臟亂差的印象。
三門推進橡塑產業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推廣“特色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共享工程師”模式,成立三門橡塑研究院,整合青科大、浙工大、三維橡膠等校企資源,組建校企工程師聯盟,推動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如今,三門正結合本土產業特色,以三門灣科創廣場為創新主陣地,全力助推浙工大橡膠研究院、寧大水產養殖研究院等分平臺建設。已促成校地合作項目15個,開展關鍵共性技術攻關8項,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相融相促,產業創新平臺日益成為高層次人才的“溫室大棚”。
盡心竭力聚才,打造全周期“服務鏈”
“如果三門沒有盡心竭力的人才服務,我不會選擇在這里落戶。”2020年,72歲的美籍華裔宋健民帶著科研團隊落戶三門,其研究的石墨烯新材料是三門重點扶持的高新技術產業。為此,三門縣組建高層次專項服務團隊,為其提供一對一的服務。
今年1月,三門在浙江省率先成立“高層次人才助力共同富裕服務中心”,在內設鎮街分中心、村社人才驛站,在外設北京、上海等7個駐外服務點,以“云端+線上”的方式為各類人才等提供注冊登記、創業指導、政策咨詢等“一站式”全流程服務。
在全流程服務中,三門格外關注人才成長初期的緊迫需求。不僅建成和WO眾創、AI蜂巢等2個省級眾創空間,還加快推進三門灣科創廣場杭州分中心建設,通過在上海、杭州等發達城市全覆蓋式“鄰鳳筑巢”,破解引才用才困局。
“只有全面提升人才服務供給能力,推動政策兌現效能提升,才能讓人才無須為生活瑣事煩惱奔波。”三門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強說,為讓人才安居,三門還聚焦事關人才發展的“關鍵小事”,統籌教育衛生及生活服務資源,給人才安家落戶、配偶就業、子女入學等提供全方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