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又有大動作——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實施推進會以方式舉行,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以及包括蘇州在內的多座臨滬城市共同參加。
建設上海大都市圈,是上海與周邊八個城市的“大合唱”,架構是 “多節點、組團式發展”,目標是共建“世界級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與南京、杭州、蘇錫常、寧波都市圈,將進一步形成“互為腹地、相互促進”的關系。
7700多萬總人口、經濟體量位居全球城市群前列的發展合唱,關鍵在于“共拉長板、優勢共享”。服務人口超1600萬、地區生產總值超2萬億、規上工業產值超4萬億的蘇州,如何穩穩抓住這一重大機遇?
對于圓桌觀察員而言,“上海大都市圈”最值得關注的字眼,莫過于“蘇州”二字。梳理發現,在《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中,八大重點領域系統行動、五大空間板塊行動,除杭州灣區域協調發展外,其他全部涉及蘇州;近期行動計劃20項重點任務,則全部涉及蘇州。協同規劃多節點作戰,蘇州幾乎打滿全場。
當然,蘇州的“分量”并不止于此。
根據“規劃”,上海大都市圈將形成“1-3-6-12-19”功能結構。“1”個頂級全球城市,即上海市區,在全球各領域達到一流水平;“3”個綜合性全球城市,即蘇州市區、寧波市區、臨港新片區,三地將與上海共同組織全球核心功能,攜手邁向全球城市“第二方陣”。
蘇州領銜的“第二方陣”,是個什么概念?具體要做成什么樣子?
全球城市“第二方陣”主要相對上海的“頂級”而言,它強調“綜合性”,即達到“多維均衡發展”。
落到蘇州,綜合性全球城市的發展目標是:提升生產性服務業、智能制造、文化交流等優勢領域,補齊航運貿易與科技創新短板;重點提升鏈接全球的綜合樞紐能力,打造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協辦地,建設與上海聯動共生的功能性樞紐城市;引進培育世界一流大學,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承接上海最新科技成果轉移。
注意幾個關鍵詞:鏈接全球、綜合樞紐、進博會協辦地、最新成果轉移。
在上海大都市圈中,蘇州的開放、流通、先進制造、原發創造的角色功能被清晰標識出來,其“創新能力”目標,則反映出上海與蘇州未來協同增強的重點方向。
上海大都市圈1+8格局的“8”中,蘇州功能特殊。“規劃”特別提到,“蘇州經濟體量在大都市圈僅次于上海,處于創新發展的關鍵時期”。當前,蘇州產業創新與上海科技創新互為支撐的發展態勢,既奠定了蘇州未來提升的基礎,也展示了轉型突破的空間。
9月29日,蘇州市委常委會會議在傳達貫徹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實施推進會精神時,明確提出,要深刻認識上海大都市圈建設的重大意義,全面加強系統謀劃和前瞻布局,主動呼應和對接“規劃”,加強與周邊城市的協作聯動,在更大范圍匯聚高端資源要素,不斷拓展蘇州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空間。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蘇州必須直面更高的發展要求,抓牢未來發展的重大機遇;積極推動上海大都市圈建設,蘇州需要盡快提升發展能級和核心競爭力。
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上海和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寧波、湖州、嘉興、舟山市域行政范圍。
從規劃的目標看得出,上海大都市圈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通勤圈,而是以地理近鄰性為基礎、功能緊密關聯性為核心的多中心城市區域。上海與周邊8個城市的“多節點”構造,旨在“組團式”發展,強調尊重每個城市的獨立性和特色,注重發展的平衡。
換句線”每個城市都可以獨領風騷,每個城市通過各自獨特優勢、發展亮點的培育打造,都有施展所長、競相出位的發展機會。而基于這一定位,逐步建立起更具競爭力、更可持續、更加融合的發展特征,也將成為上海大都市圈“卓越全球城市區域”的核心內涵。
事實上,這次推進會上提出的,上海大都市圈要“以創新鏈產業鏈的協同效應為底座”,這一目標,就與蘇州今年提出的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戰略高度契合。
為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全球影響力的創新集群,蘇州正致力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開放合作中提升創新能力,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圍繞推進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沿滬寧產業創新帶和環太湖科創圈建設,加快布局新的創新集群。
不謀而合的,還有航運。
在上海大都市圈建設的“重點任務”清單里,區域港口協作與聯運排在第一條。就在一個月前,蘇州市委專項研究了“蘇州港改革發展”,蘇州港與上海港的業務合作,被提升至放大滬蘇同城效應“關鍵層面”進行謀劃,立足蘇州港“主攻近洋、拓展遠洋、重抓沿海、深耕長江、聯動內河”的發展思路,蘇州將積極參與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共建。
目標一致,手才抓得緊、握得牢,“互惠互利、相互促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接下來,如何在毗鄰上海港和舟山港的區位中,發掘蘇州港自身優勢?如何在創新鏈產業鏈方面,將蘇州產業園區發展、平臺載體建設、優質項目招引、人才團隊引進等,與本地產業鏈供應鏈扣得更緊、融得更深?如何真正將蘇州的產業創新與上海的技術創新“鏈”出新優勢?如何更好地依托上海國際化平臺對接國際合作資源,實現更高水平開放?
這些,都是融入上海大都市圈需要好好思考布局的大。
2020年,上海大都市圈GDP11.16萬億元,占長三角經濟總量的一半。未來,“1+8”空間協同規劃將突出板塊協作,促進要素高效配置、多方開放合作。
這一協作開放的空間戰略導向,對蘇州頗有啟示。
如果把蘇州十個板塊放大,整個蘇州大市何嘗不是一個以蘇州古城和東園西區、吳中、吳江、相城為核心的都市圈,張家港、常熟、太倉、昆山實際上可以看成是都市圈的衛星城。
比照都市圈的功能體系發展,蘇州的十大板塊應聚焦核心功能,生物醫藥、智能機器人、新材料、光子產業各揚所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支持、相互賦能,從而形成蘇州大市“對內緊密一體、對外鏈接全國全球”的功能格局。
一體化的核心在于“通暢”,不能簡單地將其理解為攤大餅和拼大餅。市域一體化既不是從市區往外蔓延,也不是把各個板塊直接填滿。真正的一體化應該是組團式、高效率的一體化,通過強化組團間的聯系,最終形成合力。城市到都市圈,本質上是一致的,也可以互為印證。
這既是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深度融入上海都市圈的題中之義,也是蘇州自身的發展需求。
站在這一層面,未來有了更強整體合力的蘇州,也自然可以在省內區域協調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進一步推動蘇錫常都市圈建設,加強蘇州高新區、相城與無錫相關板塊的對接合作,密切張家港、常熟、太倉三個沿江板塊與南通等長江以北地區經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