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8期雜志刊發山東省委書記林武署名,當中提到,2023年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達到9.21萬億元,增速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5.8%,高于全國0.8個百分點,主要經濟指標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預計“十四五”末,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10萬億元大關。
只有繼續在改革開放上勇爭先,在高質量發展上開新局,持續鞏固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走在前、挑大梁”才能有堅實基礎和有力支撐。我們將始終保持敢闖敢試、擔當實干的精氣神,以深層次改革賦能、以高水平開放發力,全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全面推進改革發展穩定,全方位提升各領域各方面工作水平,努力為全國大局多作貢獻。
解讀:目前,在中國126萬億經濟版圖中,“前四把交椅”由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穩坐。這其中,廣東在2019年成為我國“10萬億GDP俱樂部”首位成員;次年,江蘇順利晉級。同期,作為我國經濟第三大省的山東,GDP接近7.3萬億元。
在當時,一位山東省內學者分析,東部省份多已跨越初始發展階段,經濟體量相對龐大,能實現持續增長實屬不易,但山東新舊動能轉換落后導致經濟發展動力不足,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
一組曾被頻繁提及的數據是,山東“兩個70%”的產業結構,即在整個工業中,傳統產業占比約70%;在傳統產業中,重化工業占比約70%。
2018年1月,國務院批復,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按照“一年全面起勢、三年初見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優勢”的路線圖,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已行過中途。
從經濟數據的表現來看,2021年山東GDP破8萬億元,2023年突破9萬億元,“十四五”以來,山東GDP已經連續跨上兩個萬億大臺階,三年年均增長6%。參照此前廣東、江蘇兩省從9萬億元晉級的時間表,均為兩年時間。而按照上述表態,山東也將在2025年實現這一歷史性跨越。
但需要指出的是,邁上10萬億元臺階只是“新征程”的起點,尋求新增量離不開“可持續”三個字。與此同時,以人均GDP來看,2023年山東人均GDP為9萬元,僅排名全國第11位。
人均GDP是衡量經濟效率與民眾生活水平的核心指標,如何讓經濟增長轉化為民眾實際收入和生活質量的提升,對于山東同樣關鍵。
刊發“浙江向福建學習什么?”一文,文中指出,如果依據中國大陸各省以改革開放45年為坐標的GDP位次變化,浙江的GDP位次提升了8位,提升幅度居全國第二位,而提升幅度最大的,恰恰是和浙江山水相鄰卻很容易被忽視的福建:從1978年的第二十三追趕至第八,提升了15位。
以縣域經濟為考察樣本,福建的“第一縣”是泉州晉江市,2023年GDP3364億元,連續多年領跑全省。橫向比較浙江,同年慈溪市GDP2640億元,居全省各縣首位;如果比較半徑放大至縣,浙江第一是杭州余杭區,GDP2936億元。也就是說,雖然浙江經濟總量遠大于福建,但福建縣“經濟狀元”力壓浙江。
當下,浙江正處于新舊轉換、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新質生產力快速培育成長的同時,仍有不少問題需要深入思考、探索:傳統產業究竟是不是落后產能?怎么看待曾經是“浙江經濟之腰”的量大面廣的民營中小企業?怎樣把握傳統產業升級與高科技產業轉型的辯證關系?如何推動轉型升級的在地化和小步快跑式創新的連續性?以晉江為鏡,以福建為鏡,浙江可以學習的東西很多。
第二屆數字生態與治理論壇暨數字生態指數2024發布會舉行。會上發布了2024中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該指數從產業水平、產業創新、產業環境3個維度對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和337個重點城市的大數據產業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評估,為各地大數據產業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我國大數據產業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區域間差異顯著,呈現出“東強西弱、南強北弱”的不均衡發展態勢。從省級行政區排名結果看,北京、廣東、江蘇、浙江、上海持續領跑全國,山東、湖北、安徽、四川、河南緊隨其后。與上年相比,湖北、貴州排名有所提升,陜西、湖南成功躋身前15名。
大數據產業發展指數得分分布散點圖
從城市排名結果看,我國大數據產業發展格局基本保持穩定,優勢梯隊繼續領先,新興梯隊快速成長。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廣州五個第一梯隊城市連續五年穩居全國前5,優勢突出,綜合實力強大;第二梯隊展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地方特色突出,依次為蘇州、合肥、南京、武漢、青島、成都、天津、濟南、無錫和重慶;第三梯隊發展潛力十足,主要包括長沙、福州、鄭州、廈門、西安、長春、東莞、寧波、哈爾濱和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