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我國在23個地方開啟了氣候投融資試點,一年多以來,試點地區在建立協同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構建有效的產融對接平臺和政、銀、企合作機制,探索差異化的發展路徑和創新性融資模式等領域開展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5月13日—14日,由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共同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氣候投融資國際研討會召開。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一級巡視員蔣兆理在開幕式上作如上發言。
蔣兆理稱,實踐證明,氣候投融資工作在助力經濟動能轉化,推動減污、降碳深度融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積極作用,已經成為推動地方綠色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同時,他強調,生態環境部及相關部門將推動企業和金融機構開展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加強全產業鏈碳足跡管理。
研討會現場
生態環境部將推進氣候信息披露
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預測,實現2060年前碳中和愿景,中國總資金需求規模約139萬億元,約占當年GDP2.5%,長期資金缺口年均在1.6萬億元以上。
近年來,圍繞氣候變化投融資,相關部門多次出臺支持政策。
2020年10月,生態環境部等五部門發布,要求加快構建氣候投融資政策體系,逐步完善氣候投融資標準體系,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與外資進入氣候投融資領域,引導和支持氣候投融資地方實踐等。
2022年8月,生態環境部介紹,確定了23個地方入選氣候投融資試點。
2024年,人民銀行等七部門發布的中,再次提出支持有條件的地方開展氣候投融資試點,探索建立氣候友好型投融資體制機制。支持建立氣候投融資項目庫標準體系。
對于23個地方開展近兩年的氣候投融資試點成效,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原司長李高介紹,試點地區在探索差異化發展路徑和創新性投融資模式等方面開展了許多有成效的工作。例如廣州南沙新區出臺了促進氣候投融資發展的十條措施;上海浦東新區積極探索立足上海輻射長三角的氣候投融資標準體系;四川與重慶簽署合作備忘錄,依托氣候投融資試點,深化成渝雙城經濟圈生態環境合作。這些都是氣候投融資創新實踐的鮮活案例。
關于下一階段工作,蔣兆理介紹了“五個機制”,包括:加強以應對氣候變化目標為核心的政策協同機制,完善以氣候投融資項目庫為核心的產融對接機制,探索以碳定價為核心的市場激勵機制,建立以碳足跡為核心的碳排放核算、核查以及信息披露機制,強化以試點成效評估為核心的引導和學習機制。
“
甲烷排放對全球凈變暖的貢獻約為三分之一
甲烷作為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溫室氣體,減排形勢同樣緊迫。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數據,甲烷在20年的時間尺度內,其全球增溫潛勢是二氧化碳的86倍。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大氣中甲烷的濃度自前工業化時代以來已經翻了一番多,并且目前的增長速度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最快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介紹,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最為重要的全球性問題,需要資金強有力的支撐。有效控制甲烷排放既可以獲得減緩全球溫升的效益,又可以實現安全、經濟和環境效益。
2007年發布的中,明確提出了努力控制甲烷排放增長速度的目標。與此同時,“十二五”和“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中均提出控制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相關措施;“十四五”規劃和等文件均對甲烷管控作出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11月,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對外公開發布,明確甲烷減排的八項重點任務。
徐華清介紹,這是中國第一份全面、專門的甲烷排放控制政策性文件。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作為主要技術支持機構,下一步將圍繞方案提出的重點任務開展工作,特別是建立完善甲烷排放的MRV制度體系,進一步完善煤礦瓦斯、油氣甲烷泄漏的甲烷排放標準等。